01
供需平衡表与库销比
1、供需平衡表
基本面量化,主要逻辑点是从宏观基本面数据出发,找出对行业具有指标性特征的变量,进而对所关心行业的核心变量进行分析预测,为今后深入研究行业轮动与择时打下基础。
首先,作为基本面研究方法中一个相对客观的研究方式,供需平衡表在整个商品研究中始终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商品的所有品种中,农产品(000061,股吧)领域首先开始流行这种研究方式,特别的油脂油料板块,依据USDA平衡表进行预测和判断行情的方式在市场中屡见不鲜。
反观能源化工板块,倘若我们也尝试着进行供需平衡表的制作,我们不难发现,整体能化品种的上游集中程度相对较高,其中也不乏纸浆、天胶这种上游具有农产品属性的品种。在此基础上,对于供应的测算是相对容易的(一般公式为产量+进口)。
反之,对于需求的测算(一般公式为需求+出口)则是能化品种制表的一大难题,很多品种下游的集中度较大并且目前可以获取得到的数据频率较低,这就对整体需求的测算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当然,虽然在短时间内我们无法将供需平衡表的理论覆盖到能化的全品种,但是我们选取了相对较为典型的品种进行了专题研究。
一般情况下,我们将平衡表的实际值测算出来后,再往后去预估4个月的供需平衡情况(当月+下季度),以此来对市场未来的预期做一个相对定量的判断(具体详见能化品种年报)。
2、库销比
库存消费比,简称“库销比”。库存消费比是本期期末库存与本期消费量的比值,即 库存消费比= 本期期末库存/本期消费量。虽然上文提到的供需平衡表能反应出现阶段抑或是未来阶段的供需整体情况,但是作为对基本面量化方法的研究,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一个整体感官的判断,而是旨在用一个相对定量的指标去给基本面做一个定量的统计。在这种需求的背景下,库存消费比的概念就应运而生了。
举个例子,如果某品种的库存消费比等于1,代表当前的库存量,在市场中通过下游一个月的正常生产就能完全消耗。如果大于1,则说明当前的库存量已经超过了下游对于原材料1个月时间的需求量,反之亦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1、库销比的大小是否存在着边际效应;2、库销比是否能与商品价格形成某种规律。下文我们就针对这两个问题,从能源化工品种的角度进行求证。
02
库销比与价格的反向关系讨论
1、库销比与价格存在着较为宽泛的反向关系
图二的数据是我们在18年12月初统计的。在图中,我们预测12月份PTA库销比仍会缓慢增加。按照反向关系的逻辑去推断,那么PTA价格在12月份也应跟随规律出现继续回调的行情。
2、库销比指数与价格存在着较为宽泛的正向关系
除此之外,我们再提出一个新的指数,定义库销比指数的公式为:库销比指数=1/库销比,以此将库销比指数再去跟价格进行比较。结果如图4所示,我们发现,以乙二醇为例,在将库销比更改成库销比指数之后,测算出来的时间序列与价格序列呈相对宽泛的正向关系。这将会让我们怼后市价格的判断更加的直观。
03
通过库销比讨论价格的弧弹性理论
上文中我们将库销比与价格进行了简单的比较,但众所周知,即便是宽泛的反向关系,其中基本面数据相比于价格也不可能存在规律的线性关系。因此,为了更好的量化库销比与价格的关系,我们对库销比数据进行更细致一步的处理,即去测算每一单位库销比变化伴随着价格的变化量是多少,以此来对价格相比于库销比的变化引入一个弧弹性的规律。
04
通过历史行情回测库销比理论
图七:乙二醇库销比变化区间统计
区间 | 次数 | 平均 | 上涨概率 | 下跌概率 |
[- ,-0.1] | 5 | 5.68% | 80% | 20% |
[-0.1,0] | 17 | 1.83% | 58.82% | 41% |
[0,0.1] | 6 | -2.61% | 33.33% | 67% |
[0.1,+ ] | 5 | -2.73% | 20.00% | 80% |
首先,并不是价格上涨一定伴随着库销比的降低,从基本面来讲的话,并不是上涨一定由去库存驱动的。在建库存的情况下价格仍然可以上涨,反之亦然。其次,几次价格上涨的行情,平均的库销比初值低于50%。我们再把库销比的概念拿出来分析,低于50%意味着在相对较大的行情启动时,PTA当月的社会库存基本小于下游产业对PTA月度需求的一般,换句话说,可用的库存天数应低于15天。虽然整体样本数量相对较小也并不能展现整体化工的全貌,但是对于相对有限数据的分析和理解也能为后期的研究给予一些启发。
05
总结
本文通过能化产业链的几个品种去展现了通过库存消费比去量化基本面的几种方式,以及到目前为止总结的结论和对未来的展望。文中提到的研究方法也会在海证期货能化品种后期的各种报告的被广泛应用。虽然上文中提到的内容,只是我们在基本面量化理论中迈出的一小步,但是笔者认为,对投研进行定量的演算推导,告别纯理论纯消息面的分析是未来研究发展的大趋势。因此,在量化基本面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END -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对冲研投。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