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由新湖期货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大宗商品产业论坛”在上海召开。在下午的“软商品产业论坛”上,进行了白糖的圆桌交流,以下为交流内容。
主持人:大家好,我是新湖期货的白糖研究员曹凯,下面进行白糖的讨论环节。经过王总对于国际和国内糖市的介绍,大家对于基本面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就一些重点的问题做简单的讨论,我们主要参加交流的嘉宾有来自各贸易商嘉宾。
第一个问题先请齐总回答一下,目前印度和泰国的产棉预期在不断地上调,对于全球的供给平衡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我想问一下,后面会不会对国际糖价形成比较大的打压,冲破现有的振荡格局?
某外资贸易商:我的理解这是一个新趋势,我们看到今年以来把糖部踢出了核心业务,主要来自于几个原因,对于外企看到的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市场,导致他们对于未来是持有悲观的态度。实际上他们选择瘦身也是情有可原的。
除此之外的大趋势是看到外资离场的大趋势,过去三到五年里的趋势还是比较明显,由于成本的抬升,由于政策不再支持外企的扩张,由于市场饱和度的过分,导致外资离场成为新趋势。
第三点因为糖价的下跌,作为贸易商来讲,我们多少会有相对的资产,包括糖厂,都是在糖价下跌之后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在进入冬天之后,我们做的就是瘦身来求生存。
另外是一些外部的因素,包括贸易战对于外资在中国的发展以及信心的打压,中国市场的垄断也是外资所顾虑的,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外资贸易商开始撤离中国市场,暂时做一个瘦身。
包括我们中国的过分扩张,我们的缺口越来越大,我们是有这样的需求,在这时投入一些精炼厂其实是有利可图的。
到去年我们发现整个精炼厂的产能达到九千多万吨,我们的实际需求可能也就是两百万吨出头一点,平均来讲,我们的产能利用率只能是25%,我们看到的是盲目的、过分的扩张。在精炼厂是这样,在内蒙古也有同样的情况,正因为我们的盲目扩张,对于整个行业的打击也是非常大的,对于外资的投资在信心上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外资离场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趋势。
在我们为东亚担心的同时,外资情况也不是很好,很多的外资也在水深火热之中。
回到印度跟泰国的问题,我离开这个市场有一周多的时间,如果是风调雨顺的话,大概率是增产。不管是印度也好,泰国也好,印度的增产是在本土建立库存,是否能流入到国际市场,这涉及到出口补贴、出口政策。
像泰国我也有一个策略,我可以选择生产原糖还是白糖,这两者之间可以进行转换。生产原糖我可以做一个存储,存储在本国,等到糖价更好的时候,我再生产到白糖流入到市场。这两个国家即便是产量有所增加,对于整个糖价的压力会有一个推延的效果,最终的情况更多是关注于未来几个季度的贸易,可能他们受糖价的应该会更大一些。
主持人:第二个问题问一下某贸易商王总,巴西在能源这块生产乙醇,量非常的大。像泰国和印度他们也有这个计划,在未来的两到三年,他们的量会不会特别的大?
某贸易商:泰国和印度短期内应该不会有巴西那样大的浮动能力,因为酒精的产能很低,泰国相当于二三十万吨糖的酒精浮动能力,未来几年可能因为印度最近几年对于酒精的支持很大,但是现在产能关键还是要看5月份大选之后是什么党,还是处于很紧张的状态,还要看这两个党对于酒精的政策,可能还要看两个党后面怎么样。
总之,政策的影响很大的,未来两三年印度和泰国应该会朝着巴西的方向走,大家和巴西的量级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主持人:第三个问题,请孙总回答,国内整个甘蔗的收购,目前广西出台了意见稿,糖厂和蔗农签订了一些合同。对这个政策您后面有什么猜想?
某贸易商:以下是我的猜测,从去年下半年,大概在2018年底的时候发酵到最高潮也是对应着行情的走势。
但是从年初的一号文件也好,包括广西地方政府的讨论也好就没有再提这个事,一号文件只是提了一些往年已经有的东西,毕竟是贸易战的敏感时期,不太好说。
从整个农产品(000061)的趋势上来看,一个高库存国储,高成本,又涉及到老少边穷,整个产业完全靠天吃饭,天好就吃得好一点,天不好就有人饿死。方向发展趋势上会往扶持的方向去。
比如说地方政府或者地方产业倒逼的政策,毕竟还是有利于行业的发展,最近这几年进口名义上是扶持了这个产业,但是获利的并不是生产商或者贸易商,而是走私的灰色部分获利,一定要打破这个现状。
貌似有些集团已经在执行了,按照同比持平的价格去跟农民签署订单农业,一签三年。比较肯定的是490的价格大概率在短期一两年不会变。再有比较明确的趋势是产业整合,既然了市场化的手段,那就以大吃小,钱多的吃钱少的优胜劣汰的方式。现在生产这么高,一部分有广西的地域问题,另外还有资金成本的问题。当你把产业整合之后,规模化经营,你自然而然就会有一部分生产成本降下来,这也是植补之外的另一种自我前进的方式。
主持人:第四个问题请问杨总,今年整个销售状况比去年有所好转,但从销售的数据来看,您给我们简单讲一下目前糖的需求和替代这一块今年有没有什么变化,北方的糖和南方的蔗糖定价是不是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某贸易商:其实糖厂的消费格局,刚才看了棉花更多现在是研究需求端,可能感觉需求端出了很多的问题,但是糖厂不变的还是在供应端上寻找变量会好一些。
因为在消费端,从我们做终端、做贸易的,其实自身的体会上,也感觉有些方面感受不到,或者拿不出更多的数据。
说几个点,从宏观的角度来谈,实际上我们看到国家的人口增长,包括城镇化的进程加速,实际上现在糖的消费整体是看到萎缩。如果从消费特点来看,现在90后、00后,以及我身边的一些人都能看到糖的一些饮品、制品消费还是很火的。
现在还有从物流的消费习惯上,大家可以看出,现在物流业这么发达,大家都愿意在外面用餐,点一些快销的食品,这里的含糖也是很大的,大家都是潜移默化地把它消化掉了。
从特点上来说,我们感觉到总量上不会有大的变化,我认为总量现在的特点更多的是总量比较稳定,基本上是糖协公布数字1500万吨问题不大,如果有缓慢的话,也是一个缓慢的增长,可能在糖价下跌以后,在市场上会有返过来重新抢夺市场的过程。
在淀粉糖这块我简单说两句,其实淀粉糖已经替代遇到很大的瓶颈,该替代的替代差不多了,不该替代的,基本也是在供需矛盾上被忽略掉。
从格局这块我想谈一点,整个从糖的全国政策来说处在政策主导下的格局变化,包括现在最明显的是广西价格和蔗区的放开,因为大家的解读不同,延续了将近20年的政策,忽然被推倒,而且是自上而下推的,是从自治区政府开始推的,下面是怕一放就乱,最早国家把糖推向市场的时候也是乱的。从目前糖价联盟,蔗糖的收购联盟来看影响不大,而且走向市场以后,可能格局上在政策的引导上,包括对上植补的预期上都是一些铺垫,从这个方向上理解可能会更好一些。
糖这个市场,现在政策可能比前些年更重一些,包括放储的不确定、放储的变化,以及腾出空间的蛋糕重新划分,包括内蒙糖的增长,增长以后消费半径的扩张,这些新的特点也相对困扰着我们做贸易、做终端的企业,我们只能顺应这个市场去做一些估值方面的合理价值,只要是把风险控制好就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