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试论建设与中国经济地位相匹配的衍生品市场(一)——市场起源篇

2019-05-06 07:35:50 和讯网  期货日报

  目标很明确,中国期货及衍生品市场一定要走向全球的舞台中心,但路径如何选择?是沿袭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标准,还是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笔者暂不下结论,只是想从中国期货及衍生品市场的起源、中国期货交易所的发展方向、期货衍生品经营机构的未来竞争格局、期货及衍生品的投资者构成、期货市场的自律管理以及未来中国期货市场的监管模式等几个方向进行分析,最后给出结论及参考建议,希望与中国的期货人一道,为使中国期货市场成为全球衍生品定价中心之一贡献自己的力量。

  期货市场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资本市场发展的产物。到201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40年,中国探索并引入期货市场也已走过30年。截至2018年,中国的期货市场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大商品期货市场。归纳起来,就是产品创新稳步推进,覆盖国民经济主要行业的期货产品体系初步形成,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市场功能日益发挥,社会认可度持续提升,期货经营机构创新业务稳步推进,综合实力得到提升,期货法律体系日益健全,期货市场风险化解机制基本形成,成功经受住了近年来的商品及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从交易所层面来看,上海期货交易所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黑色金属期货市场和第二大有色金属期货市场。大连商品交易所农产品期货的年成交量已经超越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000061)期货市场,并保持全球最大的油脂塑料、煤炭、铁矿石期货市场地位。中国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不断提升,、棕榈油、塑料、铁矿石等品种的中国价格在国际相关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价格传导中心之一。郑州商品交易所的棉纱期货、棉花期货、PTA期货成为纺织企业避险“三剑客”,被誉为全球纺织品市场的风向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期货市场新上市的期货及期权品种,超过20多年上市产品的总和。金融期货大发展,股指期货品种体系进一步完善,增加了上证50、中证500股指期货两个品种,国债期货起步,推出了2年期、5年期、10年期国债期货三个品种,场内期权也实现了零的突破,2015年上市首个金融期权——上证50ETF期权。商品期权中,豆粕、白、铜、棉花、玉米橡胶期货期权上市。商品期货与对外开放加速,一些准备多年的战略性大宗商品期货品种,如原油、铁矿石相继上市,并允许国际投资者参与交易,实现了境外投资者直接参与境内期货市场的重大突破,开放的大门打开,中国期货正求走向国际。概括起来,中国的期货市场用3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需用100多年才完成的事业,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当前,中国的期货市场正随着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开始对世界衍生品市场产生显著影响,但中国想要成为世界期货及衍生品定价中心之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期货市场的对外开放还面临着国际不小的竞争压力,尤其表现在期货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远不够强。国内层面,大宗商品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数量与上市品种的行业扩容并不适应,金融期货的品种与工具也不多。国际层面,大门打开后,如何防止国际交易所对我国投资者的吸引而导致其外流是一个问题。同时,将期货市场放在国际市场上去竞争,由于市场的成熟度与欧美发达国家有差距,市场效率会因交易成本的高企而降低。另外,中国期货市场的法律体系、监管规则与国际体系的接轨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不过,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正在呼唤与之相匹配的中国期货及衍生品市场,中国期货市场由大转强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目前它已提上了中国期货及衍生品市场各主体的议事日程。

  目标很明确,中国期货及衍生品市场一定要走向全球的舞台中心,但路径如何选择?是沿袭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标准,还是走中国的特色道路,笔者暂不下结论,只是想从中国期货及衍生品市场的起源、中国期货交易所的发展方向、期货衍生品经营机构的未来竞争格局、期货及衍生品的投资者构成、期货市场的自律管理以及未来中国期货市场的监管模式探讨等几个方向进行分析,最后给出结论及参考建议,希望与中国的期货人一道,为使中国期货市场成为全球衍生品定价中心之一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篇从中国期货市场的起步,说明中国期货及衍生品市场与世界期货及衍生品市场的共性和差异。这主要是在探讨中国期货市场未来的发展时,可以先从它的“出身”说起。

  一般意义上讲,期货市场源于期货交易。期货交易是人类贸易发展的结果。期货交易作为一种交易方式或交易机制,随着商业活动的不断发展而产生。自从有了货币为支付手段的现货交易,商业成为一种独立活动得到更大的发展,商品交易范围进一步扩大,交易规模也越来越大,一些文明古国,如希腊、罗马等就出现了商品交易场所,当时的罗马议会广场就是大宗商品中心交易场所。到了12世纪,这种集中交易场所在英国法国得到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并催生了新的交易方式——远期合同交易。1251年,英国允许外国商人参与该国的季节性交易会,后来交易要求对途中货物提前签署文件,列明商品品种、数量、价格、预交的保证金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买卖文件合同的现象。1571年,英国成立了世界第一家集中交易的商品市场——伦敦皇家交易所。其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成立了第一家谷物交易所。在东方,具有期货萌芽性质的交易方式也曾出现过。17世纪,日本大阪成立了大米交易所,出现过把稻谷交换来的米券进行买卖的投机现象,当时的米券价值具有随稻谷价格起落变化的功能。到了19世纪30、40年代,因毗邻美国中西部平原和密歇根湖的独特地理位置,芝加哥发展成为美国重要的粮食集散地。由于交通状况不佳、库容有限等原因,谷物集中上市时商人无法大量采购,以至于谷物价格一跌再跌,而每到春季,又因谷物短缺,价格飞涨。为了解决价格大幅起落带来的经营风险问题,远期合同交易成为粮食商人们解决现实矛盾的重要方式。为了使交易活动有效开展,1848年,82位商人自发成立一个商会组织——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发展初期的主要任务是提供一些运输、储存及价格信息方面的服务,以方便会员交易。到1851年,才提供产品远期合同交易。执行过程中遇上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尤其是当双方情况或价格发生变化时,很难将合同转手他人,而且还存在执行合同风险问题,以至于1865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推出标准化合约为交易产品,并执行保证金制度,向签约双方收取不超过合约价值10%的保证金作为履约保证。1882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允许用对冲解除履约。1883年,出现结算协会为交易所提供对冲工具。1925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结算公司成立,所有交易通过结算公司结算。至此,期货交易完整了重要的制度创新,标志着现代意义上期货交易的真正诞生。

  期货交易的发展简史说明,它起源于人类的贸易活动,表现形式从物物交换到现货交易再到远期交易最后到期货交易。它的产生主要是应对价格风险,期货交易的发展构成了期货市场发展的核心内容。

  在中国,新中国成立之前,20世纪初,当时被称为“远东金融中心”的上海也有期货交易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期货市场就作为资本主义的东西被禁止了。除此之外,最主要的是,在国内,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商品包括农产品、工业品和生产资料等都由政府统一定价,由于企业是按计划进行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也就不存在价格波动的风险,所以也不存在对期货市场的需求。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它拉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中国开始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此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开始调整农产品购销制度,改进工业品购销形式,这种流通体制的变化,为价格改革创造了体制性条件。到了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进行以价格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价格改革的目标就是解决价格的扭曲问题,建立一个新的价格形成机制,努力使市场价格成为经济的调节手段。但是,当时情况下,什么是市场价格、价格的形成机制又是什么?1988年,国家领导人提出研究探索建立期货市场的想法,一批专家研究探索推动期货市场的试点。1990年,国家开始在郑州、深圳、上海等地先后进行期货试点。试点初期,期货市场还是受到“姓社还是姓资”的困扰,其发展的步伐还是不大,直到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期货市场才迎来初期的繁荣。由于当时对期货市场认识不足,市场经历了一段“野蛮性生长”时期,出现了一些问题,后又经过清理整顿期,才步入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为什么期货市场是形成有效的价格机制的最好选择呢?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期货市场的核心功能就是价格发现。期货市场形成价格之所以为公众所接受,是因为期货市场是一个有组织的规模化市场,在这个市场中,聚集了众多的买方和卖方,他们把自己掌握的对某种商品的供求关系及其变动趋势的信息集中到交易场内,从而使期货市场成为一个公开的自由竞争的市场。这样,通过期货交易就能把众多的影响某种商品的供求因素集中反映到期货市场内,所形成的期货价格就能准确反映真实的供求状况及价格变动趋势了。

  从新中国期货市场的起源来看,其起步以及发展与西方国家的市场体制相比,是具有共性和特性的。从共性来讲,期货市场的诞生都是商品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价格风险已经严重影响到宏观和微观决策,期货市场通过公开、公正、高效竞争的期货交易运行机制,形成具有真实性、预期性、连续性和权威性的价格形成机制的平台,成为市场经济各主体管理风险的重要组成因素,尤其是在当今的现代市场体制下,期货及衍生品市场更是成为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三足鼎立”的重要市场。期货市场起源的另一个共性就是,市场的本质是与实体经济紧密相连的,否则就会使期货和衍生品市场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一点,在大宗商品期货及衍生品市场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和直观。最显著的区别在于:西方的期货市场是由市场参与者自发组织和形成的,而中国的期货市场是在政府主导下,由当时的国务院相关改革研究机构和经济主管部门负责推动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形象地说,西方市场的建立是由下到上,中国则是由上到下。之所以出现中国期货市场的这一典型特征,就在于中国当时正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之时,改革的推动力固然有市场的自身力量,但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与西方国家在期货市场早期无为而治不同,中国的期货市场从开始的推动建立,到规范治理,以及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都是在政府的监管下完成的,这对脱胎于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早期市场经济,客观来讲,到目前为止,它是兼顾了公平与效率的。现实就是,中国的期货市场用30多年的时间,越过了西方发达国家100多年的历程,而且呈现健康的状态。

  中国期货市场的特殊性和它适用于市场经济体系的一般性,会不会在中国期货及衍生品市场的未来发展中,始终带上这种“出身”的烙印?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变迁存在着“路径依赖”,即人们一旦选择了某种体制,由于规模经济、学习效应、协调效应以及适用性预期和既得利益约束等因素,就导致这种体质沿着既定的方向不断自我强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是西方由市场主导的期货市场,还是中国由政府推动的期货市场,它们的发展都应符合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又立足于国别实际,这样的市场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责任编辑:刘思雨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新闻排行榜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