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浅谈我国期货人才和人才培养现状

2019-06-24 08:13:14 和讯网  期货日报

  现有的人才规模难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浅谈我国期货人才和人才培养现状

  A 期货与衍生品人才现状

  随着我国期货与衍生品市场的创新发展,期货行业的业务领域不断拓展,行业人才瓶颈问题越来越突出。据中国期货业协会的统计,截至2018年6月30日,中国期货从业人员总量为5.72万人,其中在期货公司就职的从业人员数量为2.99万人,在证券公司从事中间介绍业务的从业人员数量为2.72万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地位的战略资源。在期货行业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形势下,期货公司对复合型、创新型以及国际化高端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人才结构现状

  期货行业人才结构问题突出体现为投研力量的缺乏。很长一段时间,期货分析师很难像券商分析师一样创造直接效益,一度成为期货行业的“弱势群体”,处境十分尴尬。一些经营不佳的期货公司甚至撤销了研究部门,或者将分析师推到市场一线做另类营销人员。一些优秀的分析师,或被券商等大型金融机构挖走,或自主创业。随后,期货公司资管业务规模快速增长,但大部分都是通道业务,大多数期货公司资管的自主管理能力很弱,制约期货公司自主管理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投研力量不足。

  随着私募机构的崛起,以及期货公司资管转向自主管理和风险管理公司业务的拓展,过去一度受冷落的分析师地位正在提升,但期货行业内优秀分析师很少,已经成为稀缺资源。分析师不仅可以通过调研等活动积累大量的企业资源以促成业务合作,而且还可以协助开展业务。

  从企业层面来看,虽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很好地管理了市场风险,但还有很多企业没有运用期货工具,一些企业运用的效果不好,这与实体企业缺乏期货相关专业人才有关。投研人才对行业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可以走进企业对其进行培训指导,甚至可以帮助企业培育相关人才。如果企业能得到期货公司投研力量的大力支持,相信他们会重视期货工具,并能很好地利用期货工具管理风险。

  人才规模现状

  期货行业现有的人才规模难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未来期货行业的人才需求规模巨大,主要包括企业层面的人才需求、金融机构层面的人才需求和交易所、期货公司层面的人才需求。

  从企业层面的人才需求来看,国内4家期货交易所共上市59个期货期权品种(截至2018年12月31日),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000万元以上,商品流通企业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现货企业大概是50万个(截至2016年年底),假设每家规模以上企业对一种期货期权品种的使用存在需求,企业层面的人才需求至少是50万人。

  从金融机构层面的人才需求来看,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市级以上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期货共4000多个法人。私募管理人员17271个,备案私募基金42623只,总计也是10万人以上的规模。

  从交易所、期货公司的人才需求来看,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4家期货交易所,149家期货公司,1600多家期货营业部,急需期现结合人才、投资顾问人才、基金经理人才、产品设计人才、境外期货人才、量化风控人才、金融衍生品高端人才、研发型营销人才。

  人才培养现状

  现有期货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够完全满足行业的需求。我国目前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实体企业利用期货市场管理价格风险的需求与日俱增,为期货市场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从金融业发展趋势来看,随着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深入推进,各专业市场之间的壁垒正在消解,期货市场与证券市场、基金市场、银行市场、保险市场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合作更为深入。期货行业要求从业者具有一定的经济、金融、不同行业基础知识的储备和对当前市场情况的了解,这就导致初出校门的高校学生进入期货行业适应较慢,需要期货公司或相关企业较长时间的培养。

  B 高校期货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

  高校期货人才培养效果与社会需求有偏差

  高校期货人才主要的就业去向为期货公司、证券公司、银行和基金公司等金融类机构,以及有套期保值、套利交易需求的现货企业。期货公司所需的核心人才是销售型人才和交易型人才。

  从当前社会对期货人才的需求来看,大体上要求具备三个能力:一是基本的职业技能;二是市场营销及公关能力;三是期货实际投资操作能力。这说明期货人才不仅要求理论知识扎实,更重要的是要将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会学以致用。然而,有不少用人单位反映,很多新聘高校毕业生需重新学习期货理论专业知识,而且在校期间所培养的实践能力也不能满足现代金融机构和企业对期货人才的要求。由此可知,高校在期货人才培养效果上与社会需求有偏差。

  高校缺乏兼具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教师

  一名合格的期货课程任课教师既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也需要具备丰富的期货运用实践经验,否则很难胜任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目前,很多开设金融专业的高校能够专注于期货理论与实践方向的师资力量普遍缺乏,从事期货类课程教学的大多为年轻教师,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而且大多数教师缺乏证券、期货等行业的从业经验。这主要是因为相对于银行、证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的高薪待遇和发展前景,高校在吸引优秀的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方面基本上不占任何优势。

  虽然部分教师也买过股票或者基金,但投资业绩并不理想,实际投资能力与大多数散户并没有本质区别。缺乏投资实践经验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更偏重于讲述期货理论知识,脱离了期货市场的生动实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校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校为节约成本多采用七八十人左右的大班教学,金融专业教学多以课堂讲授为主,较少采用讨论式、模拟教学、启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不适合期货这种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学习,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大多高校本科培养计划中虽然增加了实验和实践教学比例,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不过,总体来看,很多学校只是通过简单的理论模型验证让学生自己操作来实现,教学方法单调,学生基本不进行思考。

  单一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

  大部分高校的考核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一般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较大,通常为60%—80%,期末考试以闭卷考试为主,较少以小论文或者研究报告的考查形式。

  根据与同行的交流了解到,期末闭卷考试比写小论文或研究报告的结果稍微好一点。理论考试至少会督促学生复习、回顾一下该课程的重点和主要知识,而写小论文或研究报告,学生普遍抄袭严重,并且主要知识听过就忘或者平时压根就没听课,开课的意义全无。当然,期末理论考试也有弊端,学生往往在考试前要求老师划重点,并用突击记忆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以这种方式学到的知识是短暂而残缺的,而且考试后很快就遗忘了,更不用提如何运用知识。

  关于平时成绩,老师通常根据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而定,部分老师嫌麻烦连作业都很少布置。在大班教学的情况下,很难有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堂。即使是小班教学,在大学的课堂上,通常那些对期货和衍生品有兴趣,有考研、出国、拿奖学金追求的学生会积极参与到老师的课堂中来,部分学生感觉来上课就是为了应付老师的点名,到了教室也不认真听讲。

  C 行业协会及交易所培养期货人才的做法

  中国期货业协会

  中国期货业协会于2008年制定了《中国期货业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并相应提出了实施“人才兴业”工程的具体措施,经过多年努力,这些举措已实施完成,在行业人才培养与培训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5年,我国期货市场面临创新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国务院“新国九条”及中国证监会“期货经营机构创新发展意见”均明确提出要提升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并对行业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落实证监会创新发展意见要求,进一步实施中国证监会制定的“中国证券期货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2011—2020)”,推进期货行业人才培养与培训工作,中国期货业协会制订了《期货行业人才培养战略规划(2014—2018)》。

  规划强调了重点实施三方面的人才培养:一是创新人才培养,包括金融衍生品创新型专业人才、商品期货及衍生品创新型专业人才、期权交易操作型人才、基金经理(CPO)、商品交易顾问(CTA)型人才、风险管理型人才等六类人才。二是国际化人才培养,包括期货经营机构的高级管理人才、期货经营机构风险管理方面的高层人才、期货经营机构金融衍生品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三个方面。三是期货后备人才培养,包括与中金所联合,每年举办全国高校大学生金融期货与衍生品知识竞赛;与3家商品期货交易所联合,面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开展全国高校大学生商品期货与衍生品知识竞赛;与高校和地方协会合作,建立高校期货辅修专业等。

  除此以外,该方案还从从业人员专项培训、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保障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举措。2015—2018年,中国期货业协会开展了分行业、分层次,分类别的培训近200期。

  上期所

  上期所将期货人才培养与投资者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期货大讲堂、上海衍生品论坛、网站宣传等形式助力新时代期货行业人才培养。

  期货大讲堂是上期所主推的投资者教育系列活动,面向不同的受众分为大宗商品月月谈、市场发展共同体、从业人员强化班、风险管理研讨班、产业沙龙群英会、未来英才训练营等六个方面。

  上期所主办的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紧扣世界经济和大宗商品市场的发展脉搏,已逐步成长为全球期货和衍生品业界一个重要交流平台,以其参与者较高的层次和较广的范围,显示了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期货市场对全球市场参与者所具有的巨大吸引力。除此以外,上期所在官方网站上还设有视频专栏,便于社会公众对相关专业知识和业务进行系统学习。

  郑商所

  衍生品学苑是郑商所进行期货人才培养的特色项目。衍生品学苑开展的具体活动包括针对会员机构开展的合规培训和业务培训;针对投资者开展的风险教育、期货服务实体经济的案例分析、期货知识学习和期货模拟交易;针对在校大学生开展的郑商所杯大学生模拟交易大赛等。

  大商所

  大商所期货学院本着服务会员、服务产业的原则,面向期货行业专业人才进行重点培训,旨在通过系统培训,不断提高期货分析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培养适合中国期货市场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分析师队伍。期货学院采用网络远程教学方式,现已在全国设立26个分院。根据学员的需求,期货学院通过分析师初级培训、中高级研修班及专题培训讲座等多种方式,按照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战水平的原则设置课程,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业内资深专家授课。期货学院开办几年来,共培训学员数千人,为期货行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除此以外,大商所还联合期货业协会和高校开展了高校人才培育项目。学校将期货课程设置为本科或硕士专业的学分课程,设置最低所需的学时要求,计入学分。通过系统的期货课程培训和相应的激励措施,为期货市场培养高层次、高水平期货专业性人才,满足未来国内衍生品市场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

  中金所

  中金所期货期权学院是国家级证券期货投资者教育基地,投资者教育与保护工作一直是中金所工作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中金所持续开展了大量现场类投教活动。为建立国际领先的金融衍生品投资者教育基地,打造交互式交流学习和一站式公共产品平台,适应“互联网+”时代及在线教育的发展趋势,中金所积极开展投教工作线上化转型的研究与实践,历时两年规划建设,于2015年年底成功推出中金所期货期权学院网站。该网站定位于投资者教育为主的多功能综合型一站式网络学习平台,是中金所开展市场培育、舆论宣传、产品推广以及展示交易所形象的重要平台之一。网站立足于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面向会员、机构客户及个人投资者开展金融衍生产品线上培训服务,为投资者提供股权类、利率类、汇率类等金融衍生品多种学习资源。

  网站由通知公告、新闻动态、学习中心、专家师资、金融衍生品知识竞赛5大板块和17个二级栏目组成,囊括近百门视频课程,百万字的海外培训教材和海量文本资料,涵盖金融衍生品基础知识、合约规则、法律法规、市场声音、培训动态、专家师资、知识竞赛等方面内容。

(责任编辑:刘思雨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新闻排行榜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