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凌晨,最佳交易员特朗普先生在推特中写道:"贸易谈判将继续,与此同时美国将从9月1日开始对中国进口到我们国家的总价值3000亿美元的货物加征不超过10%的关税。"他说,这不包括此前对中国价值2500亿美元货物已征收的25%关税。消息一出,原油价格大幅下跌。本已非常脆弱的需求前景,在贸易摩擦再度升温的情况下,油价创出了4年多来最大单日跌幅。投资者非常担心原油市场脆弱的需求前景,而加关税只会加剧这些担忧,贸易摩擦显然离结束还很遥远。那么需求未来到底会怎样演绎?我想我们有必要认清局势的转变。
7月18日,国际能源署将把2019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预测下调至110万桶/天,这是连续第二个月下调了对石油需求增长的预测,并且表示,如果全球经济进一步疲软,可能会再次下调这一预测。除此之外,国际能源署还预计2020年一季度石油需求将下降140万桶/日,降至9980万桶/日。而就在去年年底,国际能源署还预测2019年石油需求将增加150万桶/天。但今年6月,该机构将增长预期下调至120万桶/日,现在又降至110万桶/天。这也让连续4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长超过140万桶/天的纪录中断,需求增量降幅如此明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中国的原油需求增长开始降速。
一、国家战略优化能源结构,原油需求开始进入平稳期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从追求高速增长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能源消费也在此背景下逐步优化,对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将逐步趋稳,大力增加可再生能源以及清洁能源的消费。这也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转型和国家能源战略安全发展需求的大势所在。
从BP年中发布的《2019 BP世界能源展望》中也可以看出,在未来20年展望期内,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将发生明显变化。其中污染最为严重的煤炭消费将被压缩,降速最为明显。原油消费未来20年内将逐渐趋稳,增速逐步下降至0。而展望期内增速明显的将是更具备清洁性的天然气消费和可再生行的新能源消费,这也将逐步向美国、欧洲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靠拢。
二、2015年以来的原油需求增量核心动力告一段落
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出发点:第一,传统地方炼厂原油进口需求已经得到完全释放;第二,国家储备经过几年库存增长,不管是战略储备还是常态商业储备基本到位;三是大连恒力、浙江石化一期建设最快的一体化炼厂今年将陆续执行原油进口,后续新增进口有限。
2019年年初商务部公布信息显示,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量突破2亿吨,达到2.02亿吨。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配额保持2018年大步放开和高歌猛进的趋势,数量同比再度暴增近6000万吨或42%。至此从2015年国家开始下放原油进口使用权开始,我国近几年来原油进口增量中的最核心动力,上亿吨的传统民营炼厂的原油进口潜力已经得到了比较充分释放,今年大连恒力为我国原油需求增加了近40万桶/天的增量(如果剔除大连恒力这40万桶/天增量,其余的进口增量只剩14万桶/天),下半年还有浙江石化一期陆续释放原油需求增量,再往后仍将有千万吨级民营一体化炼厂投产带来增量,但已经很难再现过去几年的高增长盛景。通过下图对比可以看出,2015年以来我国原油进口主要增量均是由民营炼厂贡献,但目前各地主要民营炼厂已经基本得到了原油配额,这一增量动力目前已经得到充分释放。主营炼厂近几年也开始增扩产能,但相对新增民营炼厂来讲增加相对较少。
需求增量被压缩之后,全球原油输出国们只能被迫减产,甚至减产之后被迫延长减产。为了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各个原油输出国也将通过更加充分竞争来争夺我国的原油市场份额,我国也将由此受益,可以用更加经济合理的价格获取所需原油。巴西为了争夺我国原油市场份额将油轮开到了中国青岛港,俄罗斯方面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原油进口国。沙特更是在最近两年来在中国市场动作频频,在2016年后被俄罗斯取代中国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地位之后,沙特就发誓要重新夺回头把交椅。2018年以来,沙特动作频频,我国近期上马的所有千万吨级大炼厂项目,几乎都出现了沙特身影。除此之外,还有我们的贸易战对手美国也渴望获得中国市场,在去年发起贸易战之前美国原油出口到中国一度要挤进前5名的态势,但随着贸易环境恶化,退出了中国市场,但美国在贸易谈判中的核心诉求之一就是要求中国加大对美国能源的采购。
可以说中国在原油市场发挥的作用日趋重要,对原油价格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多地获得全球投资的关注。在此背景下,原油价格的研发体系也将出现重要的转变,这是原油市场研究员们需要注意的一点。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原油市场已经适应了中国需求增长作为原油价格推涨的趋势性力量,中国原油市场供需变化并没有充分影响油价的波动,而现在随着高速增长的原油需求的减速,中国因素在对油价的影响上将发挥更为全面的作用。
事实上,2018年3月26日INE SC原油期货的推出经过近一年半时间的运行,已经开始逐渐将中国原油产业的影响因素反馈在价格中。可以明显的看出,INE原油期货价格波动更能反映国内原油产业的供需状况,而通过与国际原油期货市场间的良好互动,逐渐将中国声音传递到了全球原油市场。未来的中国因素不再是只“推涨”油价,而是在油价的涨跌过程中逐渐展现以中国为代表的亚太地区原油市场供需的影响力,让中国原油产业得到更加客观、公平的发展环境。【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