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玉米价格已处于历史高位 官方回应:后续上涨空间不大

2020-12-03 15:06:51 新京报 

新京报快讯(记者 黄哲程)今天(12月3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举行新闻通气会,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国内粮食产量预计将再创历史新高,连续六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当前国内玉米价格处于历史高位,但上涨空间有限,预计本月收购价格向下回调可能性较大。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加强对秋粮收购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恶意炒作、哄抬粮价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今年国内粮食产量预计再创新高,口粮库存可满足一年消费需求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秦玉云介绍,预计今年全年粮食产量将再创历史新高,连续第六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库存也处于历史高位,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能够满足一年以上消费需求。

"总体来看,国内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实,储备充足,供给充裕。"秦玉云说,目前国内秋粮收购进展顺利,截至11月30日,主产区入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6803万吨,同比增加1190万吨。

今年以来,国内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均有所上涨。目前主产区中晚籼稻和粳稻平均收购价格分别为每吨2782元、2775元,与上周基本持平;玉米2405元,上涨1.4%;大豆5100元,上涨2%。从调研情况看,农民对当前粮价较为认可,售粮比往年更踊跃。

今年市场化收购将占据主导地位。在今年夏粮和早稻收购中,市场化收购价格高,有利于农民增收,预计今年中晚稻市场化收购也将成为主流。

从往年收购情况看,东北地区秋粮旺季收购从11月份开始,12月底前和春节后会各出现一波售粮高峰。今年粮食市场行情较好,秋粮刚一上市很快迎来了售粮高峰,较往年有所提前,收购进度明显快于上年。

秦玉云表示,今年以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联合有关部门,根据粮食市场形势变化采取了针对性措施加强调控。今年通过国家粮食交易平台已累计销售政策性粮食超过1亿吨,保障市场供应。

秦玉云介绍,未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在抓好秋粮市场化收购和政策性收购的同时,督促指导各地重点加强庭院科学储粮技术指导,避免出现霉粮坏粮,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还将根据市场形势和调控需要,调整投放品种、数量和节奏,优化粮源安排,保障市场供应,必要时将加大政策性小麦和稻谷库存投放力度,满足饲用替代消费需求。

监管方面,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加强对秋粮收购和政策性粮食销售出库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恶意炒作、哄抬粮价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国内玉米价格处于历史高位,未来走向如何?

当前玉米品种国内外价差为每吨609元。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李喜贵介绍,受去库存周期基本结束、玉米供需趋于平衡等因素影响,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同比涨幅37%,已处于历史高位。

李喜贵分析,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以来,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玉米价格合理回升,这也是主动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促进玉米消费的结果。但由于生产成本逐年上升,粮价多年处于低迷状态,今年玉米价格恢复性上涨有其合理性。

不过,目前玉米收购价格虽处于历史高位,从后期看,价格继续上行缺乏支撑,12月份收购价格向下回调的可能性大。

从国际市场看,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美国农业部均预测全球玉米产量增加,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经济疲软和原油价格下跌等因素影响,上半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货价格下跌30%,下半年价格上涨是恢复性的,11月底同比涨幅10%。

从国内市场分析,由于粮食的比价关系,玉米价格上涨将会受到小麦稻谷价格的制约。当前国内小麦稻谷两大口粮品种库存仍处于历史高位,可满足全国一年以上消费需求,预计小麦和稻谷价格将保持在合理区间小幅波动。尽管玉米产需趋紧,但玉米价格上涨空间有限。

李喜贵建议,玉米收购主体要正确认识当前粮油市场供需形势,不应只关注玉米、关注产区,还要整体看待价格走势。"市场化条件下价格涨跌互现是正常的,预期价格过高总会有风险。"农民应均衡有序售粮,把握好售粮节奏,未出售的粮食抓紧离地通风,储好粮卖好价,避免霉变坏粮造成更大损失。政府市场监管有关部门也要加强粮食市场依法监管。

秦玉云介绍,今年以来,国内累计投放政策性玉米7000多万吨,目前已基本完成出库。此外,还轮出了一定数量的政府储备玉米。这些玉米相当部分进入了流通环节,并未加工消化。初步推算将有3000万吨左右结转至明年使用。

由于进口成本优势明显,今年以来国内玉米及高粱大麦等替代品进口增加较多,据海关统计,1-10月国内累计进口玉米及替代品已达2000多万吨,同比大幅增长。大量进口玉米及替代品陆续到港,小麦稻谷饲用替代增加,明年玉米播种面积也有望增加。近期南北港口玉米价格持续倒挂,北方港存玉米已是去年同期的3倍,逼近历史高位,这表明南方饲料原料供应充裕,需求能够得到保障。"玉米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市场风险正在逐步累积,对此一定要理性看待,控制好经营风险。"秦玉云提醒。

新京报记者 黄哲程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李立军

(责任编辑:冉笑宇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