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橡胶市场回顾与2022年展望

2022-01-11 16:06:37 和讯期货  方正中期 张向军

  摘要:

  2021年沪胶走势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形态。年初因天胶产区停割导致供应相对偏紧,且下游汽车、轮胎生产纷纷较2020年同期出现恢复性增长,再叠加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及可能推出新低经济刺激政策的预期,三重利好因素推动沪胶一度突破17000元阻力位。不过,后来下游企业开工下降,重型汽车实施新的排放标准令重卡销量大幅减少,且全球各地疫情形势出现反复,胶价震荡回落至13000元附近。不过,海运费高涨且集装箱短缺,外胶进口量持续偏低,国内天胶去库存对胶价产生支持。还有,四季度国内汽车、轮胎的产量有所回升,东南亚地区降雨频繁阻碍割胶进展,沪胶回到15000元以上。与年初相比,近期供应端更为利多,但需求端表现较为平淡,难以提供更多支持。最重要的变化在于宏观面,美联储开始调整其货币政策,2022年下半年开始加息的预期较强烈。这样,预计2022年上半年胶价整体上可能走弱,但可能出现不利天气或外胶进口继续迟缓会有一定利多作用。下半年随着芯片供应恢复及传统产销旺季的到来,天胶消费会有增长,且美联储政策调整的利空影响逐渐被市场所消化,沪胶有望探底回升。参考技术分析,我们认为2022年沪胶(RU)高点或许在16000元附近,而12500-13000元左右会有支撑。20号胶(NR)可能主要在10100-12500元区间波动。

  第一部分 2021年天胶期货行情回顾

  2021年沪胶以震荡走势为主,整体波幅小于2020年。与2020年相比,疫情对于市场的冲击转为阶段性,天胶供应较上年有所回升,而需求端恢复的形势不很理想,芯片短缺对于汽车制造产业的影响大于预期。此外,以美联储为代表的货币政策逐渐由宽松向紧缩进行调整,对于商品市场造成系统性影响。

  2021年沪胶走势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上半年胶价冲高回落,下半年胶价震荡回升。

  第一阶段:

  1-2月胶价震荡整理后向上突破。2021年开局因英国出现病毒变异,国际疫情形势出现反复,市场处于观望气氛中。春节后,全球新增确诊新冠感染病例已连续5周下降,国外新冠疫情有望得到控制。还有,美国新经济刺激政策即将落实,宏观面提振投资者人气。而且,节后下游企业陆续复工较快,叠加主要产胶国即将停割,供需形势相对利多,主力合约胶价突破17000元。

  不过,多方获利回吐造成压力,美国国债收益率走高引发对于宽松货币政策可能会逐渐收紧的担忧,包括原油有色金属等重要的大宗商品普遍冲高回落,2月底胶价出现V型反转。沪胶主力合约在六个交易日内下跌了两千余元,重新回到春节前整理区附近。

  国内汽车生产自3月以来进入传统淡季,7月起实施新的尾气排放标准使得重卡的更新需求在逐渐减弱。此外,由于海运费高涨且集装箱短缺,对轮胎出口形成制约。国内市场因汽车生产处于淡季,配套需求有所降低。而物流业面临运费偏低,竞争激烈的局面,轮胎替换周期有所延长。终端消费减弱对胶价的支持作用减弱。

  不过,沪胶在6月中下旬多次下探至12500元附近获得支撑,胶水与橡胶价格一度倒挂。长期看,全球经济正在恢复中,预计橡胶产量及消费量会双双增长。与原油、等重要商品相比,天胶估值较低,制胶成本对胶价构成一定支持。6月下旬沪胶重回13000元关口上方,探底走势结束。

  第二阶段:

  6月下旬起胶价震荡回升,但受疫情反复、汽车芯片短缺、产区天气多变等因素影响缺乏明确趋势,以波段性行情走势为主。

  7-8月份沪胶震荡走高,东南亚地区疫情严重,对于新胶生产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预期有利多作用。此外,因海运费偏高、集装箱短缺,外胶进口量相对偏少,国内天胶现货持续处于去库存状态。不过,由于国内7月起实施新的排放标准,重卡销量出现断崖式下降。轮胎企业开工率低于往年同期水平,受芯片短缺及季节性影响,汽车生产也同比下降。于是,8月中旬沪胶价格冲高回落,美联储可能缩减购债规模的预期带来系统性压力。

  9月下旬多地因能耗双控而限电限产,再因国庆假期部分轮胎企业停产,天胶需求阶段性疲软,沪胶主力合约价格回落至13200元附近。国庆节后胶价再次阶段性走高,主力合约一度接近16000元关口。国内天胶库存持续下降,而轮胎企业假期过后恢复开工提振下游需求,且黑色系、能化及有色金属板块轮动上行,带动商品市场做多气氛。沪胶前期走势温和,处于相对价值洼地,吸引游资关注。不过,进入11月后沪胶先是震荡下行,主力合约一度跌破14000元关口,国庆节后的涨幅全部回吐。今年金九银十的成色不足,终端消费疲软拖拽胶价下行。此外,美联储表示即将开始缩减购债规模,宽松政策开始收紧,对商品市场会造成普遍压力。不过,由于10月外胶进口量依然偏低,现货去库存的局面并未扭转。还有,泰国到中国运费上涨,11月天胶进口量可能不及预期。此外,限电影响逐渐减弱,轮胎企业开工正在恢复。于是,在需求形势小幅好转,而供应端偏紧的局面尚未因产胶高峰期到来而缓解的背景下,沪胶又出现反弹行情。

  第二部分 全球天胶供应量稳中有增

  一、公卫事件影响有限 主要产区天胶增产

  2021年二、三季度,东南亚地区多国新冠疫情较为严峻,但对天胶生产的影响较为有限,整体上增产形势已成定局。近十年主要产胶国(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中国、越南、印度等)天胶种植面积平均值为1095.86万公顷,2016年出现1135.63万公顷的历史峰值,2020年为1120.92万公顷,较峰值时下降了1.3%,高于近十年平均值2.3%。根据胶树生长规律,2015年前后新树进入割胶期,近年天胶的潜在产能高点应该已经出现。

  天然橡胶生产国协会(ANRPC)在2021年11月4日发表报告的数据显示,2021年天然橡胶产量预计为1380万吨,较上年增产1.47%。ANRPC指出,在过去五年,“异常扩张”的面积被成熟树木占据,造成了产能过剩,使得天然橡胶行业受到困扰。尽管2022年全球成熟橡胶面积预期将扩大将近25万公顷,但由此增加的产量可能被强劲的全球需求所吸收。

  1-11月泰国天然橡胶累计产量为426.65万吨,同比增加10.97%;印度尼西亚产量为287.37万吨,同比增加2.76%;马来西亚产量为48.21万吨,同比增加3.06%;越南产量为84.6万吨,同比下降24.67%;中国产量为75.65万吨,同比增加18.63%。

  东南亚主产区割胶旺季多持续至来年1、2月,在此期间天气状况对于产胶数量有重要影响。2021年底再次出现拉尼娜现象,可能造成低温多雨天气。所以,全球天胶增产基本已成定局,但增幅仍有变数。

  2021年1-11月越南天然橡胶出口量累计166.46万吨,同比增幅14.37%。泰国出口天然橡胶合计为363.91万吨,同比增幅5.56%。印度尼西亚出口量为245.07万吨,同比增幅9.09%。马来西亚出口量为97.59万吨,同比下降2.47%

  二、 中国国产天胶恢复性增加 外胶进口稳中有降

  1、国内天胶恢复性增产 天气困扰仍有发生

  进入4月份之后,国内云南、海南产区陆续开割,海南割胶进展较为顺利,云南产区因部分胶树有白粉病情而推迟开割。整体看,2021年大部分时间割胶进度正常,但10月连续出现两个台风登陆海南岛,频繁暴雨对于割胶造成不利影响,10月天胶产量明显低于2018、2019年同期水平,仅较2020年同比微增。截至11月末,国内天胶产量累计达到75.65万吨,较2020年同期增产11.88万吨。以往7-11月是产胶高峰期,预计2021年国产胶数量可能达到78万吨。

  2、外胶进口量同比萎缩

  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统计, 2021年1-11月中国进口天然及合成橡胶(含胶乳)共计613.8万吨,较2020年同期下降9.01%。

  1-11月累计进口天然胶483.57万吨,累计同比下跌8.67%。外胶进口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船期延误情况严重,海运费较高且集装箱短缺以及欧美需求增长分流主产国出口量影响到国内天胶的进口。

  3、天胶库存同比偏低

  尽管2021年国产天胶有所增加,但作为橡胶主要供应来源的外胶进口量却同比减少,再加上下游需求逐渐恢复,国内天胶库存整体上持续下降。

  据隆众资讯统计,截止11月28日,中国天然橡胶社会现货库存环比上涨0.63%,由跌转增,同比降低30.92% 。其中深色胶库存周环比小幅缩减0.62%,小幅降速。浅色胶库存周环比上涨2.19%,同比下跌9.91%。

  第三部分 橡胶需求逐渐回升

  一、全球消费回升 芯片短缺抑制汽车生产

  随着疫苗推广加快,2021年疫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区域性爆发仍时有出现。各地管控措施相对放松,再叠加政策刺激的推动,全球经济整体有所恢复,橡胶需求也在回升。据ANRPC发布11月4日的报告显示,2021年天然橡胶消费量预计将增加8.3%至1400万吨,略高于全球供应量的1380万吨。

  受汽车芯片短缺的影响,汽车厂商被迫限产甚至阶段性停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原本预计2021年三季度起情况会有好转,但下半年各国产销量纷纷同比下降。据预测,芯片供应问题或许要等到2022年下半年才会缓解。据外媒报道,根据AutoForecast Solutions的最新数据,截至12月5日,由于芯片短缺,今年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为1012.2万辆,其中,中国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已达198.2万辆,占总减产量的19.6%。AFS预计,今年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会攀升至1132.4万辆,其中,中国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预计为214.8万辆,占总减产量的19%。

  年底将至,受芯片短缺的制约,全球汽车产销形势难有显著改变。而且,能源价格较高,且美联储将逐渐收缩货币刺激政策,后期经济增速放缓的可能性较大,天胶消费增幅未必能够达到ANPRC预期的水平。

  二、中国汽车及轮胎产销量回升

  1、 汽车生产同比先增后减

  进入2021年之后,国内汽车生产整体上较2020年增加,5月之前因上年同期基数偏低而增幅明显。不过,5月份之后受芯片供应短缺及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产量持续同比下降。1-11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317.2万辆和2348.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和4.5%,增幅比1-10月均继续回落1.9个百分点。与2019年同期相比,产销同比分别增长0.5%和1.5%,产量增幅比1-10月回落0.1个百分点,销量增幅比1-10月扩大0.1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3月份之后重卡销量断崖式下跌,自2020年4月开始并持续13个月增长的势头已经结束。2021年7月1日起全面实施重型柴油车国六排放标准,虽然有部分地区表示会延期实施,且延期6个月的至少有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即使这样,7月之前置换需求已基本得到释放,后期重卡销售形势不乐观。截至11月份,今年重卡累计销售133.57万辆,同比下降9.3%。

  2021年金九银十消费形势旺季不旺,这将决定全年汽车产销情况不及年初预期。市场认为四季度芯片供应紧张的局面会逐步缓解,可能到2022年下半年会基本恢复正常。其他方面,各地有序用电、国内散点疫情增加了汽车产业潜在的产业链断供风险;电费上涨、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加大企业成本压力。从阶段性影响因素来看,供应端偏紧而消费端相对宽松,未来两者形势或许会逐渐转换。整体看,2021年汽车产销量将比去年略有增长,2022年产量增幅或将超过消费增长。据中汽协预测,2022年中国汽车总销量为2750万辆,同比增长5.4%,其中,乘用车销量为2300万辆,同比增长8%;商用车销量为450万辆,同比下降6%;新能源汽车销量为500万辆,同比增长47%。商用车销售前景不佳恐怕会继续成为拖累橡胶消费的重要因素。

  2、 轮胎企业开工先高后低

  2021年春节期间鼓励务工人员在当地过年,节后企业复工速度快于往年。不过,下游消费较为疲软,汽车产销量增速放缓影响轮胎需求,轮胎企业成品库存回升反向挤压生产开工。下半年因环保督察、能耗双控等多方因素的影响,轮胎企业开工率持续低于近年同期水平,其中9月轮胎产量创下2011年以来同期的新低。不过,轮胎出口订单相对充足,轮胎外销主要受海运费上涨、集装箱短缺等因素的影响,整体情况要好于预期。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0月橡胶轮胎外胎产量为7307.1万条,同比下降5.9%。1-10月橡胶轮胎外胎产量较上年同期增13.8%至7.38452亿条。

  2021年10月我国轮胎出口量为54.71万吨,环比增长3.68%,同比增长0.05%。其中小客车轮胎出口量为18.24万吨,环比下跌5.60%,同比下跌1.30%;卡客车轮胎出口量为34.23万吨,环比增长10.33%,同比增长0.32%。1-10月累计出口轮胎521.66万吨,较2020年同比增加71.3万吨,增幅15.68%。

  第四部分 对沪胶市场的技术性分析

  尽管沪胶自2020年10月份起突破持续两年的整理区走高,长期底部完成。但是,2021年整体表现并不强劲,17000元上方存在较大压力。国内现货库存长期偏低是2021年下半年胶价反弹的主要动力,但国内外天胶增产应无悬念。下游消费受汽车芯片短缺及疫情反复的影响不及预期,2022年下半年形势或许会有改观。美联储逐渐收紧宽松货币政策将带来长期压力,可能部分抵消基本面好转的利多作用。预计2022年沪胶(RU)先跌后涨,12500-13000元附近存在支持,而16000元以上仍可能有压力。20号胶(NR)可能主要在10100-12500元区间波动。

  第五部分 对2022年天胶市场的展望

  长期看,国内汽车及轮胎生产的高速增长期早已结束,需求端对于胶价的提振作用不会很大。不过,2022年下半年随着芯片短缺问题的缓解,汽车产量有望出现恢复性增长。而且,随着疫情形势逐渐向好,轮胎消费有望稳中有增。这样,下游消费不太会造成利空压力。供应端看,2021年进口胶数量持续偏低曾导致国内天胶长期去库存,这种情况在2022年是否继续出现暂时难以确定。不过,供应端依然可能是2022年影响胶价走势的主要因素。拉尼娜现象是否会对东南亚产区天胶生产造成影响存在不确定性,若影响有限,则供应端或许对胶价造成压力。此外,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对商品市场会造成长期利空影响,全球经济恢复对胶价的利多提振将被部分抵消。参考技术分析,我们认为2022年沪胶继续保持宽幅震荡格局,高点或许在16000元附近,而12500~13000元会有支撑。

(责任编辑:赵鹏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