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镍史诗逼空余波:LME遭对冲基金索赔31亿,对期市有何启示

2022-06-07 15:35:30 新京报 

今年年初的伦镍逼空事件余波尚存,伦敦金属交易所(LME)连日遭到对冲基金索赔,金额超过31亿元。

全资控股LME的港交所在6月6日与6月7日的公告中均表示,LME管理层认为原告的申索毫无法律依据,LME将积极抗辩。

重庆高级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章如铁在采访中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伦镍事件中多头较为分散,毋庸置疑提起诉讼的两家机构均为多方。目前诉讼的后续发展还较难判断,焦点在于LME是否有权力回溯性取消交易。

伦镍事件余波背后,如何增强中国市场定价实力,我国期货市场如何参与全球化,这些议题也再度获得关注。

章如铁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借期货和衍生品法将于8月起施行的契机,也值得思考如何更加积极参与期货和衍生品市场,为我国企业在国际期货市场提供支持。期货与衍生品交易是现代经济的角斗场,是定价的中心,不参与、不介入这个市场,将导致失去对市场的把握,也将失去对市场价格波动的抵抗能力。

伦镍史诗级逼空三个月后,LME连遭索赔逾31亿

港交所6月7日公告,旗下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和LME Clear Limited在Jane Street Global Trading, LLC提出的一项司法覆核申索中被指明为被告人。该申索于2022年6月6日提交予英国高等法院并送达予LME 和 LME Clear Limited。原告人索赔金额约1534万美元(约1.02亿元人民币)。

据公开资料,Jane Street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市的投资管理公司,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做市商之一,2020年交易了价值超过17万亿美元的证券。

这已是港交所公开的LME因镍合约而面临的第二起诉讼。6月6日,港交所披露称, LME和LME Clear Limited在 Elliott Associates, L.P. 及 Elliott International, L.P.提出的一项司法覆核申索中被指明为被告人,原告人索赔金额约4.56亿美元(约30.35亿元人民币)。

Elliott投资管理公司成立于1977年,是世界上最大的激进基金之一,有“秃鹫基金”之称,管理Elliott Associates, L.P.和Elliott International, L.P. 这两只基金,2021年年底管理规模超515亿美元。

章如铁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伦镍事件中多头较为分散,毋庸置疑提起诉讼的两家机构均为伦镍事件中的多方。年初的逼空事件中,多头的操作手法是典型的对冲基金风格——选择好时机密集动用大笔资金拉抬价格。

章如铁判断,从Elliott的索赔金额反推,该机构介入时间较早,头寸约在一万吨的量级,Jane Street则采取CTA策略,或在大涨当天跟进买入,头寸量级较小,持仓时间也较短。

至于这些诉讼的后续,在6月6日与6月7日的公告中,港交所均表示,LME管理层认为原告的申索毫无法律依据,LME将积极抗辩。

港交所强调,作出暂停交易决定是因为镍市场已经出现失序情况。LME追溯性地取消交易,是为了让市场回到LME可以确信市场是有序运作的最后一个时间点。LME一直以市场的整体利益行事。

港交所原行政总裁、2012年主导港交所收购LME的李小加3月11日曾向媒体表示,LME宣布镍交易无效是LME清算所基于交易清算规则所做的决定,“不掌握清算,交易所就没有‘牙齿’来管控市场”。

章如铁认为,目前诉讼的后续发展还较难判断,争议焦点在于LME是否有权力回溯性取消交易。历史上自上世纪80年代锡事件以来,LME从未采取过取消交易的措施,也未曾设置涨停板。

期货和衍生品法施行在即,观点呼吁期市加快国际化

就伦镍事件,期货业内有声音认为,LME对价格异动的反应不够及时。

章如铁认为,LME未在价格大涨当日当机立断暂停交易,而是延迟到交易完成后次日回溯取消交易, 这也是造成争端的主要原因。

“LME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交易所,确实对于现代交易市场的变化反应不足。”章如铁告诉贝壳财经记者,伦镍事件中诸如高频量化基金等新进参与者本身并非参与LME交易的传统实物贸易商和实物用户,在市场发生变化时,LME未能及时对市场参与者进行更好的分析,对于这些参与者所能形成的力量也没有恰当的预估,最终导致反应不及时。

LME自身应如何优化完善风控制度,对此业内观点不一。今年4月,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与英国央行审慎监管局发布联合声明称,计划对LME的治理、市场监管和风险管理进行评估。

伦镍事件余波背后,如何增强中国市场定价实力,我国期货市场如何参与全球化,这些议题也再度获得关注。

另一方面,我国期货和衍生品市场即将迎来“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期货和衍生品法》将自2022年8月1日起施行。

章如铁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期货与衍生品交易是现代经济的角斗场,是定价的中心。我国过去倾向于将之视为高风险的工具予以回避,但不参与、不介入这个市场,将导致失去对市场的把握,失去对市场价格波动的抵抗能力。借期货和衍生品法出台的契机,央企、国企等或许可以思考如何更加积极参与期货和衍生品市场,为我国企业在国际期货市场提供支持。

联系邮箱:zhuyueyi@xjbnews.com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朱玥怡

编辑 宋钰婷

校对 刘军

(责任编辑:马金露 HF120)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