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油比逼近5年低位 市场担忧美国滞胀程度进一步加深

2022-06-21 01:48:44 21世纪经济报道 

除了美债收益率曲线倒挂之外,还有什么指标能够预示衰退?答案之一是油比。

用LME3个月期铜比上WTI纽约原油期货价格测算,截至2022年6月20日,铜油比在83附近,已经逼近5年的低位。

铜油比,是指国际铜价与油价的比值。金属铜又被称为“铜博士”,是经济景气度的风向标。原油是大宗商品之王,隐含着市场对通胀的预期。同为大宗商品,金属铜和原油都与经济走势密切相关,但二者的比值变化往往能够反映当前经济在美林时钟中所处的位置。一般认为,铜油比持续走高,铜价上涨速度快于油价,表明经济复苏向好;铜油比的持续走低,油价上涨速度跑赢铜价,则代表着滞胀程度的加深。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表示,铜对需求的高敏感性、与油对通胀的推升作用,使得铜油比走低能够同时反映滞胀的两个维度,可以更直观地揭示经济由滞胀向衰退的过程。铜价受经济增长停滞影响更大,而油价受通胀影响更大,铜油比走低揭示了经济由滞胀向衰退的过程。1990年以来的4次衰退预警中,铜油比突破前低后12个月内美国经济均步入衰退。

美国滞胀程度不断加深

国元期货首席分析师范芮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原油可以大致代表工业成本,也就是折射供应端,铜大致可以代表需求景气度,折射的是需求端。按照现在实时的价格计算(美元计价),铜油比现在大概是82.7,处于相对偏低的位置,这是由于铜价偏弱和原油偏强共同造成的。铜价偏弱主要是由于全球终端需求目前相对清淡,需求回升需要一定时间才能体现出来。原油价格偏强则是和地缘政治因素有很大关系。目前铜油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场的滞胀忧虑。原油引领大宗商品市场成本提升,加剧市场通胀或者通胀预期;而终端需求仍然需要更多时间才能回升,进而才能带动全球经济增长。

卓创资讯分析师赵颖日前在线上会议上表示,目前全球股市及一些大宗商品价格都已出现泡沫被挤出的状态。大宗商品的高点应该出现在滞胀阶段,而在大宗商品之中,原油价格是较晚见顶的。这也是哈耶克三角所表达的概念:在注入货币后,不同商品受影响的程度不同,货币通过影响相对价格和生产的时间结构来影响经济的真实方面,它使资源在不同的生产环节上重新分配。而产业链越长的品种,需求调整反映到上游的时间越长。原油是众多商品的上游原料,因此其价格在大宗商品中是较晚见顶的。

赵颖指出,目前在美元流动性收缩,以及美元走强的背景下,一些商品已经出现了泡沫被挤出的情况。虽然宏观层面对于原油的计价还未完全,油价仍处于高位震荡的状态,但随着宏观层面对油价的计价逐步充分,原油价格也将迎来挤泡沫,回归自身基本面的过程。

美国CPI同比增速已连续三个月位于8%之上,而美国一季度GDP环比年化增速为-1.5%,终结连续6个季度的正成长,自2020年中以来首次出现负值。高通胀、低增长正是滞胀阶段的典型特征。

最近美国对冲基金的持仓变化也反映出经济陷入滞胀、大宗商品见顶的一些端倪,资金正在撤出大宗商品、涌入现金。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上周五公布的持仓报告显示,对冲基金6月14日当周的20种大宗商品净多头仓位减少5%,至2020年9月份以来新低,而投机者最近一周却将美元的净多头押注提高至141.7亿美元。

美联储刻意淡化衰退前景

随着美国滞胀程度的逐渐加深,市场开始担忧美国经济会逐渐滑向美林时钟的下一个阶段——衰退。

信达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此前表示,通过激进加息治理通胀的本质是牺牲需求,而与之伴随的经济衰退是必须付出的代价。如果美联储犹豫不决,对抗通胀有所保留,那么等待美国经济的,或许是“通胀+衰退”的场景。

美联储鲍威尔压制通胀的态度没有犹豫不决,只是刻意淡化衰退前景,不愿意过多地正面谈论这一话题。美联储上周五发布的半年度货币政策报告显示,通胀正在折磨着美国家庭,美联储恢复物价稳定的承诺是“无条件的”。

有分析认为,美联储在采用一种自我实现的预期管理方式,即鲍威尔试图让大家相信衰退不会发生或者不会很严重,最后就真的不会发生或只是轻微的衰退。当然,结果也有可能事与愿违,就像美联储去年说“通胀是暂时的”,描绘的只是当时美联储对市场的美好期许。

目前除了美联储自己不愿意直面衰退,海内外各大投行都纷纷开始预测美国衰退的概率、程度和时机。美国银行、德意志银行、富国银行和高盛等均预测美国经济未来两年内可能出现衰退。

一位业内人士直言:“美联储心里其实什么都清楚,他们只是在语言上‘走钢丝’,希望在控制通胀和抑制增长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让美国经济付出的代价更小一些而已。”

(作者:唐婧 )

(责任编辑:马金露 HF120)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