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成俏货 科研转化更有动力

2022-09-30 01:47:18 新京报 

自8月底9月初始,山东地区种植的头茬烟薯25开始逐渐进入收获期。本版图片/凯馨 摄

剥离的茎尖需置于装有无菌培养基的容器中培养,然后移栽到大棚扩繁,才能得到脱毒种苗。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问题,一直困扰着业界。不过,科研院所联手企业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子在一些产品中已经打通。

9月23日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央视汇总了全国网友对农业科研多方向的种种疑问,联合我国最大的农产品(000061)上行平台拼多多,发起直播活动,寻找今年一整年的网红农研产品。同时向全国网友推介优品优价的农研好货,助力农业科研前行,农民丰产增收。

烟薯25就是其中一个典型。2016年,壹亩地瓜创始人刘朝丽第一次尝到当时仅在山东、河北小规模种植的烟薯25。品尝过后,她说自己“从未吃过如此好吃的烤红薯”。

在刘朝丽等人的推介下,烟薯25开始在线上爆发。到2021年,仅刘朝丽一个公司在拼多多平台销售的烟薯25即达2000万斤。刘朝丽表示,他们想做的不只是卖地瓜,而是为消费者发掘真正优质的品种,尤其今年以来,拼多多在平台策略上加大了对科技农产品的资源倾斜,“我们也更有动力让优质成果出了试验田就能进入大市场”。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告诉新京报,农业科技研发还是要以消费者,以市场为导向。作为科研单位,如果能够做到应用科学都是以市场为导向,那会有很好的成果,但怎么了解到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企业具有这样的嗅觉能力。所以,“企业与科研单位结合,可能是下一步我们要做的一篇大文章。”

成功的“烟薯25”

10年前,烟台市农业科学院甘薯所所长辛国胜在近400株系中因为“多看了它一眼”的0579株系(即2005年第79株系)通过国家鉴定。0579株系也因此被命名为烟薯25。

在刘朝丽尝到烟薯25的那一年,她辞去了记者工作,开了一家网店,专门卖烟薯25。到2018年时,刘朝丽的店铺月销售额已经超过百万元。但是,问题也来了,订单不少,可钱却难赚。后来发现,是因为这个行业开始疯狂“内卷”。

在网络平台的价格战中,刘朝丽如果不加入进来,就相当于被出局了。没办法,刘朝丽只好想办法一降再降成本:包装箱尺寸越来越小,有时大的、小的地瓜都装一起,虽然鼓鼓囊囊,却是质量参差不齐,也因此影响了价格和声誉。

经历过这些后,刘朝丽总结出一套经验:产品分级、挑选、打包、装箱等都要按照规范来,所有流程都要有标准。与此同时,拼多多电商平台也给予刘朝丽支持。

在百亿补贴活动中,拼多多电商平台给刘朝丽每单补贴3元钱,扶持她做优质的红薯。这相当于,消费者少花3元钱,但依然买到了优于市场同等价位的红薯。

在扩大烟薯25货源时,刘朝丽找到的山东省商河县怀仁镇——当地也是从2018年开始重点打造鲜食甘薯小镇,不仅鼓励农户利用当地特色沙土地种植红薯,还鼓励发展红薯加工销售等项目。

在政府的支持下,刘朝丽又把研究薯类种植的专家请到怀仁镇,手把手教农户种烟薯25。从种植到加工,在刘朝丽的努力下,当地建起了标准化的红薯种植基地。小红薯通过分级,身价又实现了倍增效应。从地头收购价2元一斤,涨到6元一斤。

拼多多有关负责人介绍,烟薯25是甘薯界的突破性品种,依托线上渠道成功打开市场的品种。他们一方面积极布局线上平台,促进新品种的市场转化,一方面推动怀仁镇合作社种植新品种,促进农户增产增收。在实现良好收益的同时,农业科学家也攻克了更多该品种的科研难题,烟薯25的品质得到不断改良。

现如今,随着精深加工企业的加入,烟薯25衍生出从传统的地瓜干到饮料、酒类、冰烤薯、薯蜜、果胶等创新产品。烟薯25也已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甘薯品种。除了西藏与黑龙江,烟薯25在全国各地均有种植,成就了一批农民成为“百万元户”。

“新模式”下涌现网红产品

除了烟薯25,还有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也在网上走红。比如中国农科院的健康燕麦、云南农科院的美味土豆、比“大盘鸡”还好吃的新疆辣椒、从“国信一号”上现捕直供的大黄鱼等。

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在拼多多商城输入“农大”,能搜出不少冠有某某农业大学研究成果的商品销售。比如,东北农业大学非转基因玉米棒、农大玉耳、南农大黄教授烧鸡、湖南农大小7砖等。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服务处处长杜金昆向新京报表示,这些网红产品在市场上获得了大卖,主要是农业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对于发展农业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农业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是提升产品差异化、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提升农产品自身竞争力的内在动力和源泉,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中国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即设在社会服务处(技术转移中心)。该处的四个重要职能之一,即是“成果转化”。

杜金昆表示,原来滞留在实验室或档案室里的农业科技成果,逐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服务于农业生产,实现其自身价值和潜在价值。主要是因为,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加大,政产学研用多位一体协作力度增强,以及对科技成果完成人的奖励政策得到优化。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已经有了不小的提升。农业农村部今年8月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1%,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95%,品种对单产的贡献率超过45%。农机装备领域,目前可自主研制4000多种农业机械装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2%。

“以企业为主体”有了政策加持

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赵皖平与同行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赵皖平表示,如果农业科研不是以企业为主体,而是以科研院所为主体,实际上做不强、做不大。如果是以企业作为主体,因为它们对市场最敏感,也最清楚市场的需求(基础科学研究除外)。

“市场需要的商品(农产品),企业的作用最大”。赵皖平说。但现在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的体制机制还面临一些问题急需解决。比如,如果让企业去搞农产品研发,他们肯定觉得不划算;如果科研院所搞研发,那知识产权保护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一个新的农业品种面世后两三年,大量的仿制品就会出现。比如阳光玫瑰葡萄,走下葡萄界“爱马仕”的神坛,一个很大原因就是因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没有做好。

以企业为主体,引导科研院所共同参与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未来的主流,也是当前政策支持和鼓励的模式。

杜金昆表示,长期以来,由于体制机制的制约,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提出这个政策,就是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农业企业处在生产一线,能够敏捷地了解农业市场需求,能够避免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工作与农业生产实际脱节的状况。

以拼多多为例,其对接9亿用户,可以发现市场对高品质科研农产品的需求,同时也能发现还没进入市场流通的好产品。在销售过程中,后台也会不断将市场需求和信息反馈给研发人员,让产品与消费者零距离。这样科研人员就可以不断调整改良,以及研发深加工科研产品。与此同时,农户也扩大了种、养殖规模,整个科研产品链路进入良性循环,“这是别的企业或者科研机构做不到的”,拼多多相关负责人说。

农业企业加科研院所要实现“1+1>2”效应,赵皖平建议,要进一步加强农产品科研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对于科研单位,还要给予更大的自主权,制定更好的鼓励政策,这样才可能有更多的意愿与企业合作,甚至让科研人员放手去创办企业。

杜金昆则建议,需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打通学界与产业界的信息鸿沟,双方应建立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推动有关合作事项的具体落实。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对双方的信息、技术、人才等科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发挥科研院所在知识积累、人才储备、实验设备和方法、信息来源等方面的优势;发挥企业在资金、科技成果转化等资源方面的优势。

杜金昆还建议,企业与科研院所也可以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建立人才联合培养与交流机制,以及联合构建新型科技平台。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企业的需求来明确平台的发展方向,因为企业能够更好地利用科研院所的人才和技术优势。这样既能减少企业在科研方面的重复性投入,又有利于将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短产业化周期,并且使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获得技术成果的高收益回报。

新京报记者 肖隆平

(责任编辑:冀文超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