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气候中心消息,2024/2025年冬季,我国总体呈“暖干”气候特征。具体来看,2024/2025年冬季(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全国平均气温-2.7℃,较常年同期偏高0.4℃。气温阶段性起伏大,12月上旬偏高0.9℃,中旬转为偏低0.8℃,12月下旬至1月下旬偏高,其中1月气温偏高超过1.0℃,2月气温又转为偏低。
预计2025年春季(3-5月),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其中华北、内蒙古、东北、华东北部、华中北部、西藏西部、西北地区大部、新疆大部等地偏高1~2℃;云南南部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
广告真正的点胶机/焊锡机生产厂家—英舟航×偏暖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呈现利弊交织的特点。
有利影响
促进春耕春播进程
气温偏高加速土壤化冻,尤其对东北、西北和华北春播区有利,缩短了备耕时间,有利于适时播种水稻、玉米、春花生等作物。例如,广西旱地作物(春植蔗、春玉米等)可借助气温正常到偏高的条件扩大播种面积。
减少低温阴雨对作物的威胁
低温阴雨天气结束期较常年偏早,降低了早稻育秧和春播作物幼苗受冻害的风险,江南、华南春播区可抓住“冷尾暖头”时机播种,促进壮秧形成。
延长作物生长期
气温偏高可能使作物生长周期提前,例如夏收粮油作物(如小麦)的产量形成阶段可能更早进入,利于避开后期极端天气。
不利影响
病虫害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虫害暴发:气温偏高有利于害虫越冬和繁殖。例如,水稻二化螟在南方稻区冬前虫源基数远超历史水平,可能引发大范围危害;草地贪夜蛾在西南、华南玉米种植区迁入风险高,局部可能集中暴发。
病害流行:暖湿气候助长病害扩散。水稻纹枯病、玉米南方锈病、小麦赤霉病等因田间湿度高、菌源积累多,可能在黄淮、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偏重流行。
干旱与湿涝并存
春旱威胁:广西、江南南部、华南中东部降水偏少三至五成,可能导致春播用水紧张,需依赖人工增雨和科学调度水源。
局部湿涝:东北东部、西南地区降水偏多可能引发涝渍,影响玉米、水稻播种和幼苗生长。
作物抗逆性压力加大
高温少雨可能加剧小麦、玉米等作物的水分胁迫,尤其对黄淮海夏玉米区和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区影响显著。
主栽品种抗性不足(如玉米对大斑病、小麦对赤霉病)进一步放大了病虫害威胁。
春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核心矛盾在于:气温偏高虽加速播种进程,但叠加降水不均和病虫基数高,导致病虫害防控压力陡增。建议各地结合气象预报动态调整农事安排,加强病虫害的早期监测与统防统治。
(责任编辑:曹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