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圆桌交流:FOF风险管理尽职调查的挑战

2019-11-10 10:31:59 和讯网 

  11月9日,由新湖期货有限公司、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绝对收益投资管理协会、上海北外滩绝对收益投资学会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衍生品对冲投资(国际)论坛在上海静安洲际酒店召开。和讯网全程参与并进行图文直播。

  “FOF风险管理尽职调查的挑战”圆桌交流由中国绝对收益投资管理协会副会长、横琴淳臻投资CEO刘辉主持,参加讨论的有华宝证券资管部总经理曾杰、陆金所CPO李宏、新湖期货财富管理中心总监林惜、中国绝对收益投资管理协会副会长洪榕、华软新动力(310328)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徐以升,业界大咖同台,围绕“FOF风险管理尽职调查的挑战”的主题展开深度探讨交流。

圆桌交流:FOF风险管理尽职调查的挑战

  以下为文字实录:

  主持人:最后一个环节,其实我们论坛到最后非常感谢在座所有还在坚持听的听众,越到后面越精彩,因为最后一个环节请的嘉宾比较多,我一一介绍一下。

  华宝证券资管部总经理曾杰总、我们知道华宝证券做FOF做的非常好。陆金所CPO李宏总、李总是陆金所首席产品官,海外经验非常丰富;还有新湖期货财富管理中心总监林惜总;中国绝对收益投资管理协会副会长洪榕总和华软新动力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徐以升总。

  今天这个议题叫做FOF风险管理,其实风险管理这个事情范围很广,我们为在座嘉宾准备了很多问题,时间有限,我们在之前沟通了一下,让嘉宾挑选了一些问题集中回答。

  我先念一下五个话题,分别是FOF的尽职调查,FOF基金投资团队的建设,FOF母基金管理人对投前、投后、投中一些FOF资产管理的核心要点,还有一个话题是绝对收益的资产配置策略和智能投顾,最后一个话题是FOF基金的新业态叫私人定制。

  这五个话题在座的嘉宾都有所侧重,有所选择。过一会我会点名一一提问,对于一个话题我希望每个人统一回答的问题就是,如果把FOF尽职调查用1-3个关键词表述的话,这1-3个关键词是什么?不能超过三个,超过三个就不关键了。希望各位嘉宾在听的时候可以思考一下,这就是这个环节的主要议题。

  首先,第一个议题先提出来,请林惜总,林惜总选的主题叫FOF基金的尽职调查。

  分享一下在FOF基金尽职调查需要注意和体会。

  林惜:实际上前面三个演讲嘉宾讲的其实已经把它分解掉了,从投资到运营到后面的风控。我觉得讲的已经非常的详细了,就着这个题目也做一点风格漂移。

  我觉得我们可不可以换一个角度理解风控的作用,因为现在做FOF的机构是一种类型,我们会面对很多这样成熟的私募也好或者发展中的,或者是希望进入到这个行业的很多私募公司。大家刚才讲了很多做FOF机构的一些尽职调查要关注的点,从投资的选择,中间的运营,包括风控,讲了很多这样的内容。

  反过头来讲,我认为从私募的角度可不可以以这个尽职调查的标准作为自己的公司运营中间的一些标准。你要知道资金它考虑的方向,它喜欢什么样的管理架构,包括它对合规的要求。私募公司可不可以从这上面得出自己的一些后期发展的一些规划,或者从方向上面做一定的调整。比如说,可能更关注它的股东架构,也可以从今天这个演讲内容里面去调整,我可能回去想想主要的投资经理,我跟他是不是有一个利润的捆绑,后期的股权分配。

  我希望大家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你怎么能满足资金的需求,这样的话我觉得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作为私募的发展来看,我们接触了很多这样的一些公司,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确实是非常大的侧重于交易的能力,这个如果从FOF的角度来看,我们很多时候会认为这可能还是不够的,所以在运营、合规上面的一些投入可能比主要的交易能力它的重要性也是一致的,不是我交易行,其他的可能不太关注。所以,我觉得可以从这次会议里面吸收一些银行的理财子公司可能会提出什么样的要求,普通的FOF机构可能会关注哪些点,大家可以从这里面吸收一些这方面的经验。

  可能私募最大的痛点就是我的“粮食”在哪里,怎么能让自己有赚钱的可能,让公司有持续运营的可能,后期才有发展壮大的可能。

  前面几位嘉宾,包括我们做FOF的机构跟我们去沟通的时候,我认为大家关注的要点会是一个合作非常重要的结合点。

  主持人:谢谢林总。实际上咱们私募基金行业,林总的话让我想起2012年我们的年会在深圳举行,当时有一个环节也是我主持的,其中谈到一个话题,就是关于合规的问题,内幕交易的问题。栩栩如生的案例,内幕交易的代价有多高。

  我记得当时嘉宾的主要观点是我们在讨论一个谁没有内幕交易的问题。好像那时候没有内幕交易是一个非常稀缺的事情,包括公募基金行业。

  到现在我们确实看到形式比人强,刚才林总提了很好的建议,我自己感觉私募十几年以来,我们的进度还是很快的,尽管我们叫“野蛮生长”,将来私募基金如何从自身的合规角度出发,来考虑一点投入成本短期不挣钱的事,这个慢慢就会提上议事日程,包括基金业协会对私募的检查。

  下面的议题关于实战的话题,在FOF投资过程中对投前的管理,投中的管理和投后管理的一些要点,是非常接地气的话题。

  徐以升:今天参加会议有非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实践的地方,尤其是丁总和邓总介绍了很多海外的实践和经验,对我们非常宝贵。刚才谈到前、中、后的要点,我们华软新动力公司目前只做了私募类量化类策略的配置,所以对这个问题的体会也是部分的。

  报告一下在量化的基金上面我们投前、中、后聚焦的点,或者说也有一些点是逻辑上跟其他类型的比如主观类基金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比如说在主观类基金选择上,往往大家会看成立的时间,它跨越了多少周期,它的规模等等要点。但在量化类基金的选择里面,我们对于公司运营时间或者对于目前管理的规模,并没有和主观类基金保持一致的要求。

  我们可以考虑用一个共同的指标,比如一个基金1万次交易的胜率,来进行私募基金的选择。但完成这个1万次交易的共同要求,高频类基金可能是以星期为单位的时间,量价类量化基金可能是按月为耽误的时间,但主观基金可能需要三五年,来完成这么多次数的交易。这样我其实用了一个共同的指标,但是反馈到不同德策略类型,其实是有不同的评估周期的。

  第二点说规模,规模对于主观基金非常重要,如果只管理三五个亿的主观基金,可能持仓数量比较少,比如10支股票等等。如果规模扩张到三五十亿的话,大概率就要扩充持仓股票数量。另外规模小的时候可以进行择时,大的时候择时对自身的成本也会上升。因此很小的主观基金和大的主观基金,逻辑是有差异的,就不能期望规模大的时候,业绩特征和规模小时候一致。

  但是量化类基金,管理两三个亿是一个股票池,比如500支股票或者700支股票,管理二三十亿也是同样的股票池,同样的策略,意味着规模的上升或者一定程度规模的上升,策略逻辑和业绩大概率会是一致的。那这样我们对于初始合作的量化基金的规模要求就降低了。

  以上关于时间、规模的点,是我理解比较值得强调的投前的两个点。也正因此,华软新动力是非常愿意跟这个市场的一些创新型的、中小型的、成长型的量化类私募基金合作的,过去这几年我们在市场里面也有比较多这样的中小量化基金的合作案例。

  第二点我谈一下投后的要点,所谓投后我们理解是把钱打进去,我们持有这只基金的过程。投进去之后就是一个投后的过程。

  投后的过程我认为是非常核心的,也是今天听会议我觉得收获很大的地方,尤其丁总讲到最后第三方FOF管理的风控平台,我觉得这其实是国内是甲方非常缺的,不只是FOF机构非常缺。我们公司从2015年开始做这个方向的业务,我们一开始就意识到需要这样一套东西,但是这个市场没有供给,所以我们自己开发自己做了一套,我们从2015年开始就建设了一个IT团队,现在是我们IT子公司,主要开发用于我们自己使用的一套风险管理风险识别的IT系统,现在我们也有很多外部客户的合作。

  我觉得这条也是我们体会到的投后最重要的一点,你要有条件和能力,识别投后的风险。我们看到的净值,永远都是风险暴露的结果。当这个风险产生了,可能产生一个好的结果,也可能产生一个坏的结果,你应该管理的是风险本身,而不是等到风险产生一个结果之后才去,这时候已经晚了。

  机构资金对这条要求非常苛刻,按照监管文件叫穿透,你要有能力穿透的识别风险。这当然也是是很全流程的链条问题,需要比如说你的底层子基金对你的信息是充分的,可能这种子基金是定制的,合同要素是你来定制的,很多流程性问题。但是我们想的是通过全流程建设,你要能够有条件来实现投后的风险识别,而不是被动的、滞后的净值管理。

  主持人:徐以升总非常谦虚,谈的非常深,尤其对于投后管理,这是大家做FOF管理人要谨记的,虽然很难,但是我们要把FOF管理的风险流程化。

  曾杰:我也是拣要点说,我们关注比较深的是私募机构整个架构,结构这块我们比较关心。私募机构,市场开始关注的时候,实际上它会进入加速成长期,这个时点它的公司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需要观察他的公司能不能承受人员迅速涌入和资金迅速涌入。

  我们也发现在整个市场,不管是资产跟策略都是缺的,整个市场现在来看任何一个能力比较强的,不管是银行还是信托或者相关的机构也好,他们整个募资的业务增长瓶颈在策略,现在一旦发现有一个好的私募出来以后,策略有效或者掌握比较核心的资产以后,资金涌入很快,我们之前做的时候发现一个策略出来以后,这个事基本在3-6个月,6个月是典型的,这个策略就饱和了,这个也符合资金进入的规律。我们再看私募的时候比较关注它目前的架构能不能承受大的资金涌入。

  主持人:您谈的策略主要是量化策略吗?

  曾杰:对,这块我们比较关心一点,我们也碰到一些身兼数职的情况,基本上我觉得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是不可分割的一块。

  过去我们尽职调查基本上花3-4个小时。机构我们两三个小时问了以后基本上会漏马脚,我那时候毕业的时候做壳牌的一个入职问卷,我发现很多问题设了循环套的,你撒了第一个谎,后面一直撒谎才能过这关的。 私募的尽职调查和信息不对称是最大的问题,第三点比较重点的我觉得就是信息的收集的全面性。很多私募也会遮遮掩掩的,很多信息不愿意提供,或者不愿意纰漏。百分之百提供比较难,但是有一个基本的信息达标性,这点还是比较坚持的,这是投前。

  投中基本上到了商务谈判的环节了,包括管理费多少,我定制的产品开放期这块,我觉得管理费不能太低,我们也是吃了一些亏,前几年我们一些产品收的管理费比较低,等这个私募成长起来以后对外的管理费已经收很高了,这个合同是死的,我们很多资方是银行的,所以管理费不能随便调。

  投后这块,我觉得蛮重要的就是刚才讲的高频数据的更新,我们现在投的20、30几家的私募,所有定制的产品都签了授权协议,这几个产品我们几个FOF同时投它,我们签了协议以后会把这个交给我,这块我们是一直坚持的。整个我们多做一个比较及时的更新,包括我们现在即使投私募基金FOF的话,第一天我们就能估出来了,虽然私募底层资产没有拿到,但是会根据前一天的情况估出来,估值的及时性,现在银行比较满意。因为所有风控基于对产品的底层掌握这块。

  有了高频的数据以后,我就能做一个同类的比对,基本上现在定制的产品每天都开放的,我们在保持沟通的情况下,如果我要赎回的时候,肯定要有充分的依据,刚才说的一个是高频数据,一个要交流频繁一点。另外,如果需要赎回的时候要有充分的依据赎回,对方也觉得说得过去,不会觉得表现不好。我会告诉他哪方面表现不好,我觉得有可能撤回一部分资金来做,我们投后管理比较关心。

  同时也有出现一个情况,有的产品都赎回了,但是我们还保持跟踪。也出现一些核心产品赎回了,小的产品还配在那里一部分,让产品保持运作。

  主持人:我追问一个问题,您怎么看风险聚合平台呢?

  曾杰:我们定制了一个,委托方也会用这个,我们因为产品也比较多,如果没有通过系统的管理,包括整个数据统计上面很难做及时的掌握。

  主持人:徐总和曾总谈到很多量化策略。我有一个问题,今天在场的没有听到,就是今年由于比较特殊的就是中国证监会,包括基金业协会加大外资资产管理机构加入中国市场,其中有一些做量化的,还挺多的。他们从软件、硬件、开发能力,包括计划能力、包括团队,是可能比现有国内的团队实力高了很多。

  我想知道的是,他们进来中国以后,对于国内量化策略的市场将会有哪些可能发生的改变和冲击?这个我特别想听听徐总还有曾总实践在第一线的观点。简单的分享一下。

  曾杰:我们最近也看了一些新进来的机构,他们报的方案基本上没办法投,基本上还是投海外的产品为主。目前国内的团队不是特别成熟,现在给我们的方案还是投到海外现成的团队做,短期来看,基于这种限制,冲击不会太大。

  总体来看,外资包括过去这5年海归的也很多,股票市场不说了,基本上进来没有什么好的表现。量化策略这块,我觉得经过早几年这么多时间的缓冲以后,影响不会太大,而且我们尽职调查了以后感觉他们机制还是蛮僵硬的,包括策略上面不会像国内的私募这么灵活,包括前段时间打新,他们也不敢顶着打,合规的问题。中长期还是一个融合的过程。

  徐以升:从商品市场的几个体会来看,外资类机构,尤其是高频类机构进入对市场格局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商品市场已经比较清晰了。我们在股票市场理解第一点,因为现在沪港通有一些外资的机构已经在香港通过高频交易的方式,已经参与到中国的A股市场里面来,从他们的收益表现来看是挺好的,所以我们体会无论在香港做还是在国内做,都会成为中国量化股票里面很重要的一个角色,这个应该是比较清晰的,尤其在高频领域他们的技术、经验、历史数据、信息,都会掌握的更充分,也有一些更成熟的地方。

  刚才曾总讲的我特别认同,的确我们国内现在量化类机构的成长已经非常的成熟,因为这个行业的总规模已经从两年前估算500亿涨到今天2500亿,这个市场规模已经算不小了,量化类机构在单天的市场份额里面已经超过20%,可能接近30%这种水平上,这个幅度相当于这个池子不小了,即便外资机构进来以后也是间接性影响的过程,我们相信会成为利润的获取方,成为确定性能够在中国获益的一个机构类型吧。

  主持人:下面两个话题一个关于FOF资产配置策略和智能投顾,还有一个关于私人定制的。先请李宏总谈谈您选的话题,关于资产配置策略和智能投顾的一些思考。

  李宏:我想回答一下你刚才问的海外量化基金进入中国的展望,前几个月我在美国大概尽职调查了,主要看量化基金,其实我觉得这些基金,如果进入中国,其实已经进入中国,只不过没有大规模进行交易、投资等等。这些人首先不缺钱,分分钟可以融到很多钱。

  第二种策略,容量相当可观。另外有相当成熟投资的一个方法和整个方法论,这种方法基于大数据、基于人工智能去做的事情其实已经远远超过目前中国普通量化基金所做的这个能力。这个能力很难复制,同时追赶。如果这些人来的话,量化策略应该是蛮大的威胁。

  去年底跟一家聊过,他们的策略在中国不一定有这么大的竞争优势,现在做的方式还是把海外做的方法拿过来,团队也在美国并不在中国,这么远,对中国的事情不是那么了解,完成基于所拿到的数据去做,他们的业绩并不是那么好。

  它的CTA很好卖,这种打包来卖,我跟他们也非常熟。回答这个问题,未来量化如果他们进来的话,看是哪些机构,总的会把水平提高。

  关于另外一个问题,关于智能投顾和FOF,我想讲四个观点,不一定对,这是我自己的认为。

  第一,FOF跟智能投顾其实目的不太一样,它的对象其实也不同,形式也不一样。

  第二,公募FOF,我认为是没有价值的。

  第三,从监管的角度来讲,发这个牌照入市,比如说最近基金投顾牌照,5家基金公司,我觉得应该从未来来讲,更多应该发给财富管理公司,而不是资产管理公司。

  第四,RA和FOHF所用的方法基本上是一样的。到基金的选择,这种方法论基本上可以通用,但是标的可能不一样。

  1.FOF一个是投资门槛太高,现在投资门槛降低了。2.我一个人拿一百万买好的基金,可能不要你。3.你需要一个好的投资人帮你看。这个很适合机构投资人所做的事情。

  对公募基金来讲,不管从资产配置来讲还是从流动性来讲,这个东西完全可以通过智能投顾来实现,我不是说FOHF这个东西没有价值,而是作为一个产品来讲跟RA来相比,智能投顾是一个账户管理。FOHF是一个产品,灵活性是完全不一样的,智能投顾是很灵活的,每个人完全可以定制化设计,每个人千人千面都可以做,但是FOF不能做这么多,只能做一个地方菜,湖南菜、湘菜、粤菜,但是不能做家常菜,公募基金可能是一个家常菜。

  你如果用高流动性、低门槛的公募基金做组合的话,你就直接做智能投顾。

  为什么我们发牌照应该发给财富管理公司呢?你要想谁最了解客户?财富管理公司跟客户是直接打交道的,所以他对客户的场景,理财的目标是非常清楚的。我们现在讲到的不管是FOF也好,对冲基金也好,其实更多从资产管理角度来讲,还没有真正涉及到产品。

  投资人希望看到我三年后结婚要这么多钱,我几年后买房子需要多少钱,若干年后需要退休,怎么办。你要把这些场景结合起来才有产品,产品之后才有资产的管理。这是一连串的业态,一个循环。所以你最了解客户在财富管理端,他们需要给他投顾的牌照。

  当然,现在在财富管理里面,资管能力是非常弱的。他们主推卖产品,我在陆金所待到月底,月底以后可能要做这样一个理念的东西,在财富管理公司现在基本上以产品销售为主,谁给的佣金高就卖谁的,这个本身就是利益冲突在这里面,利益冲突怎么解决?未来说从客户端收费,如果增加了收费肯定不行,必须压低管理费,最后到客户所交的费用还是不会更高,但是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顾问,我想行业会做这样一个变化。

  方法论上来讲,今天谈了很多,我们做FOF的话,设计很多。陆金所不是一个产品管理公司,所以不能够管一个FOF,我们不管跟其他的资产管理公司合作,包括跟华宝做我们设计的一个产品叫“铁马1号”(音)。如果用风险因子做这样的配置,这个整个系列对每个基金如何分解,如何在上面配多少预算,如何找到最优秀的基金,如何做组合,成为满足你的投资目标,无非就是风险目标和收益目标这样的产品出来。你这个方法完全可以用在智能投顾上面,我们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在陆金所设计的动态股债一号基本上就是用这种方法。中国ETF少一点,在国外智能投顾成本比较降低下来,所以用ETF来做。

  这些都是各个不同的元素设计出来的产品,最终希望收益比较高,成本降下来,帮助你的收益提高,基本上是这样的一个目的。

  主持人:谢谢李宏总,李宏总信息量很大。下面想有请洪榕总聊一下,为什么放在最后呢?因为洪总发言大家不会走,这是一个崭新的话题,叫FOF基金的私人定制。

  洪榕:很晚了,我这个话题可以让大家脑洞大开一下,我讲到私人定制这个产品,不能完全算是FOF,但是它的形式是FOF,我认为把它借鉴到家族的财富管理,也借助了PE的管理形式。为什么有这样的产品形式出来呢?基于现在FOF本身,包括中国的投资土壤,甚至监管环境,我设计了这么一个新的业态。我自己感觉特别自豪的一个形式。

  私人定制这个产品我先讲一下,这个产品不是还在思考的阶段,我这个产品已经发了两期了,我叫它私人定制,等一下解释。我发它的时候是去年9月份发了一期,而且我发的是权益类的,当时跟我们同期发的一个公募公司有报道只发了25万。

  今年特朗普折腾的时候我们发了第二期。这个产品怎么来的?是倒出来的。大家都在讲尽职调查,尽职调查是什么?调查基金管理公司。我认为尤其对中国市场,更重要的恰恰在客户。我们发现客户问题很多,甚至包括很多基金公司做的不好,其实是客户的影响很大,客户经常在不该赎回的时候赎回,不该买的时候再买。这样的话,他其实被绑架的,这个问题我们要最终回到,我们最终是希望帮客户赚钱。

  我们首先要解决客户的问题,刚才刘总讲我粉丝比较多,这是我的优势。我是可以先解决客户的问题,我帮客户解决他的思想问题,我说你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我帮你去定制,一定满足你所有的要求。

  这样的话,其实我们前期先解决客户的问题,假如说今天在座的各位你都是我的粉丝,我跟你讲,你们想要什么样的产品,我们大家求同存异。我们这样的产品大概什么样的理念,我们去寻找,突然发现某个基金经理可能比较符合我们的要求,这样的话其实我就做到一点在哪里?按道理来讲,在座的各位你们可能没有能力找一个非常有名的基金公司,你帮我量身定制一个产品,一个人你是做不到的。相当于什么?在座的各位可能没有特别多的钱,但是你已经可以享受到所谓的家族信托的几十亿甚至几百亿可以选基金经理,甚至你就帮我做一个就是我要的产品。这样是倒过来的。

  我试验以后发现特别成功,有一点我跟我客户讲,我说我负责选时,我们的基金经理负责选股,所以我去年9月份发和今年5月份发,选时非常简单,做权益类资产选时非常简单,卖不出去的时候我们就卖,资金卖不出去的时候没人买,这时候我们卖出去,选时就对了。大家抢着很想买的时候,这时候我们就想办法赎回,其实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逻辑关系。

  还有一点在哪里?我们这样的做法里面有一个非常好的在哪里,我的基金经理没有任何压力的。为什么?因为我所有的客户都是我先沟通好的,大家理念一致,甚至有投票的,我们有一个能力是可以将来在一定时间段可以把这个基金经理投出去的,我们说这个基金公司不选了,我们选另外一个,这是可以考虑的。但是我这里有一个点,我借用了PE的管理方式,PE跟现在很多阳光私募有一点不同,就是时间非常之长,5-7年。

  所以说,我要求我的用户我们的基金要消除基金管理人对于时间方面的恐惧感,我们给他时间,我可以封闭非常短的时间,只要不偏离我的策略就可以,因为洪攻略是我的策略。

  这样我可以跟我的基金经理说客户不会找你麻烦,不会赎回,这样解决了基金经理本身的问题。

  还有一个独特的设计,虽然我能套着我们的客户,但是我跟客户之间不是那种销售关系,我的客户是直接问基金经理直接买产品的,我只是基金经理团队的导师,我可能帮他们上上课,就是这么简单。

  这里面最大的好处大家知道在哪里吗?我最不喜欢被监管,否则太麻烦。刘总肯定经常被监管的,并不是监管不好,是因为我们这个行业离钱太近,他们胆子非常之小,往往是过度的,让你无所适从。投资本身就希望有自由的方式往前跑,总是有那么多东西是很烦恼的,我就拥有了我真正选客户的自由度,我也拥有了真正选基金经理的自由度,所以把很多的问题,时间的问题、选时的问题、时间长度的问题,把基金经理感觉很烦的问题,把监管很麻烦的问题全部解决了,我只要做到一点就可以,我选的基金公司是国家认可的正规公司,有比较好的长期业绩就可以了,最后符合我们事先给客户想好的投资理念。

  这样的话,我感觉这个逻辑特别好,我们有大量这样享受不到的私人定制的服务,像现在很多人可能享受不到那种服务,通过这样的模式,因为我现在做的叫洪攻略研究院,做这个可以充分解决所有的问题。我这两期试验下来我发现非常的好,客户不找麻烦,我们业绩还不错。

  当然我现在希望跟客户讲,如果三五年之后他成为一个典范,希望那个时候在座各位也加入到我这样所谓的FOF管理人模式当中来,这样我感觉我就成创始人了,开创者。

  大家如果有兴趣,我的名字你随便搜一定找得到我,我们来探讨,共同把这个模式做成在中国这个阶段比较独特的模式。

  徐以升:原来我也选了这个题目,我谈两分钟体会。我们公司做的是机构定制业务,我理解定制的意思是,流动性和风险偏好的订制。委托方可能会有特点的需求,或者说这个需求在未来会发生变化,我们能够去回应这种需求和变化。

  另外客观讲,现在去杠杆周期,包括信用风险上升等,投资人很多诉求,也需要通过多资产、多策略来满足,需要组合的方式实现。

  从趋势来讲,我们理解的确也会有更多的订制需求产生。

  洪榕:我加一句。刚才徐总讲的是一家公司内部的私人定制,我这里解释一句,我还是从客户出发的。我前面发的1号和2号是走阳光私募基金这个概念的,后面会发像公募,我们也会有公募的概念,找公募基金帮我们发“洪攻略3号”,甚至找到PE公司甚至专门做量化的公司,我们也是属于私人定制的概念,只有我的客户买你这个产品,是这样的概念。我这里有一个最大的好处,为什么跟FOF很像,因为我在选各大好的基金公司,这个不限于我们说的范围的公司,甚至房地产基金我们为他定制这个,投资这样一个基金,更广义。

  主持人:洪总是真正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客户点什么菜我上什么菜。请在座嘉宾用三个关键词,尽职调查最关键的是什么,先从林总开始。

  林惜:我讲一个词,大家有很多尽职调查的方法,内部有很多尽职调查的团队,我的关键词就是“执行”。你已经有很多规则了,我们认为如果你执行不到位,可能也会带来很多副作用,所以我认为有了方法、有了规则,是得有一个很好的执行力。

  主持人:执行很重要。

  徐以升:我说两个词,一个是创新,一个是团队。包括量化类基金的投资,很多人讲大家很怕基金所谓的漂移,我们想强调在量化领域里面,“创新”其实非常重要,市场在进步,如果自己不能跟得上市场的脚步就有可能会跟不上这个市场的前进。我们不能说变化好了叫创新,变化差了叫漂移,我们还是要观察量化基金动态的、变化的适应市场的能力。第二个词是团队,这包含了很多运营层面的问题,另外对于当下而言,团队尤其是IT经验丰富的团队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

  洪榕:我用“透明”吧,我认为只有让客户放心的公司,其他的业绩大家会考虑,我认为这样的公司不能搞神秘感,还是要透明。

  主持人:洪总提到透明,这个我非常赞同,我觉得也是行业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李宏:我在想如果三个字的话,这是非常老的三个字,团队、流程、系统。这六个字三个词,这三个词讲的太泛,怎么样真正落到才是最重要的。

  举一个例子,现在科技的应用其实已经将很多定性的东西慢慢往定量化的东西走,平安现在做一个事情叫做KYF&KYM(音)。这里面用的尽职调查,当我跟这个基金经理谈的时候,他所有的微表情录下来,大数据分析。他有没有撒谎,哪个地方有可能撒谎,哪个地方可能进一步,这个东西变成系统化的东西,本来以为我需要有很多年的经验才了解投资的理念,在尽职调查里面我了解你的投资流程、投资方法,实际上现在不仅帮你录下来还做分析,而且把这个东西在整个平安集团内部想投你的投资人做共享,未来的趋势一定是高科技,往这个方向走。

  这三个词怎么理解,怎么样的应用就会发生变化。

  曾杰: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针对私募机构这块,我用的是“进化”。我们现在主要关注量化这块,这7年以来量化的策略变化很大,我们在分析私募的时候,更应该关注知识结构、人员结构变更是不是在多变的市场情况下能够进化,这点我认为比较重要。

  另外一个关键词对团队来讲应该是“术业专攻”。现在我们没有办法用一个人或者两三个人把所有的策略研究遍,我们现在有十几个相关的研究员,我们有分工的,这个很重要。因为市场变化快了以后,这些私募底层的产品业绩变化也很大,但是你要分析出是什么原因,这点对团队的分析能力提出比较高的要求。我们一直提出要分工,叫术业专攻来做。

  主持人:果然五位是专家,五位提出的关键词果然很关键,我都很赞同,我觉得很好。

  最后,我们抛一个话题留在明年讨论。今年我们讨论更多的是量化的策略,包括李克总演讲了,未来资方可能银行保险有很多巨量的资金往权益类配。主观策略怎么办呢?容量这么大的策略,这个策略在国内的容量是比较大的,而且从过去历史来看,很多主观策略对冲基金收益是不错的,也聚集了很多人才。

  这个话题我先提出来,希望大家明年有机会可以讨论一下关于这类策略,不管在运营尽职调查还是投资管理上面的一些心得。

  再次感谢五位嘉宾,感谢在场各位的听众坚持到现在,既然这么晚了,请大家可以先留两分钟,我们用两分钟时间回顾一下看一下视频,回顾一下今天的历程再结束今天的议程。

  

(责任编辑:陈状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