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从西亚传入中国的历程与本土化发展

2024-03-25 10:13:07 自选股写手 

快讯摘要

小麦:从西亚传入中国的千年历程,成就主粮地位并改变餐桌结构

快讯正文

小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小麦,作为现代农业重要粮食作物之一,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居世界谷物之首。在中国,小麦的重要性仅次于水稻。然而,小麦并非起源于中国,而是约1万年前起源于西亚地区,肥沃新月地带被公认为小麦的原产地。

根据考古发现,小麦于距今约5000年前后传入中国境内,距今约4000年前后传入黄河中下游地区。随后,小麦种植迅速普及,商周时期成为北方普遍种植的农作物。汉代以后,小麦成为北方主要粮食作物,唐代中后期的两税法明确将小麦作为征税对象,与粟同等重要。

小麦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在取代本土农作物的过程中,遇到了来自农业生产气候、栽培技术、传统饮食习惯和食物加工技术的制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本土化,小麦逐渐适应了中国的农业生产需求。

从农业生产气候来看,小麦原产地为地中海气候,而中国位于东亚季风气候区,春季缺水不利于小麦生长。因此,古代先民需要解决灌溉问题,以实现大规模种植小麦。

从栽培技术来看,小麦最初沿袭粟的栽培方法,春种秋收。后来,冬麦技术逐渐发展,商代已出现冬麦,东周时期冬麦种植面积扩大。

小麦传入中国时,古代先民不知如何食用。小麦必须磨成面粉才能加工成各种食物。随着粮食加工工具和方法的演变,古代先民开始将小麦磨成面粉,逐渐过渡到精细的面食阶段。磨的诞生被认为是小麦面食普及推广的重要因素。

面食在古代文献中创造了“饼”这个新词,专指磨成面粉后加工成的食物。随着面食逐渐成为新的食物习惯,小麦本土化的影响已将原来的“阻力”转变为“动力”。

如今,小麦作为外来作物,已与中国农业共同发展,成为耕种面积仅次于水稻的主粮。小麦的传入和普及丰富了中国古代主食种类,改变了饮食结构和观念,对中国餐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和讯自选股写手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作为作者或者嘉宾的观点,不代表和讯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和讯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和讯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和讯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责任编辑:董萍萍 )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