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暴动”:从铁矿石、有色金属到石油化工,究竟谁在拉涨?

2020-12-12 11:19:26 经济观察报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李紫宸 高歌 田进 宋笛2020年12月10日,铁矿石价格“破千”——每吨62%品位的铁矿粉价格突破1000元。当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简称“中钢协”)副会长骆铁军就价格问题与澳大利亚供应商必和必拓展开了一场远程会话,此前,大连商品交易所(简称“大商所”)宣布针对铁矿石等品种启动“五位一体”监管协作机制,排查市场违法违规交易行为。

12月10日下午,中钢协组织中国宝武、沙钢、鞍钢、首钢、河钢、华菱钢铁(000932,股吧)和建龙等钢铁企业召开铁矿石市场座谈会,就近期市场运行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与会企业认为,当前铁矿石价格上涨已偏离供需基本面,大幅超出钢厂预期,资本炒作迹象明显。当前,铁矿石市场定价机制已经失灵,钢铁企业一致呼吁国家市场监督总局和证监会采取有效措施,及时介入调查,对可能存在的违规违法行为,依法予以严厉打击。

统计数据显示,前11个月,中国从海外进口铁矿石超10亿吨,这一规模较此前市场的预期更大。

“这个价格,已经为行业难以承受,”这是多数钢铁行业人士对眼下行情的看法。尽管对于助推该商品价格的因素,各家机构想法不尽一致,但不断增厚的生产成本已经使得产业感到难受。

自今年三月开启上涨的的铁矿石不是唯一涨价的品种。事实上,在铁矿石之外,等基本金属均在过去7个月中震荡上行,甚至是镍、锂、钴这样的小金属品种也不例外。

原油的上涨滞后了大约两个月。自5月初开始,在今年疫情中经历数次黑天鹅事件的原油开始谷底爬坡,石油下游的化工产品,甚至早于原油开启上涨,并呈现不同的涨幅。

对制造业占GDP比重接近40%的中国而言,生产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对于很多大宗商品来说,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买家,也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也因此,诸多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与中国经济活动呈现出颇为一致的走势。

大宗商品在过去半年的普涨,尤其是过去一个多月的加速上涨,在市场的多数解读看来,是中国经济超预期复苏、全球货币宽松环境,以及对海外经济复苏的预期共同造就。

12月9日,统计数据发布,11月PPI环比由平转涨,同比降幅有所收窄。国家统计局对此表示:“工业生产稳定恢复,市场需求持续回暖,工业品价格继续回升。”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预计,下游需求大增带动了中上游回暖。PMI已连续9个月在荣枯线之上,市场目前处于供需两旺的局面。

12月11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张立群向经济观察报分析认为:“上游产品价格上涨,是下游产业恢复的拉动,表明的是全产业链在复苏。”他判断,价格上涨是阶段性现象,不必担心通胀问题。

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在10月9日预测,明年大宗商品还会上涨,尽管未必上涨很多。而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中国的贸易条件可能会有所恶化。

根据各大宗商品行业人士的解读,基于中国经济复苏现实、对海外经济复苏的预期,以及全球性的货币宽松,大宗商品在未来的热度恐怕还将持续不减。

铁矿石“破千”

12月4日,62%铁矿粉现货价格达到145.3美元/吨,创下近8年新高;与此同时,铁矿石期货I2105合约当日价格升至897.5,期货价格盘中创该品种在国内上市以来新高。

但这似乎并没有结束,此后5个交易日,铁矿石价格继续上行。到12月10日,62%铁矿粉现货价格达到158.25美元/吨,以当日汇率计算,折合人民币1035元/吨,期货I2105合约价格则涨至971.0。

铁矿石“破千”几近击溃国内钢铁企业的“心理底限”。在过去一个月中,除了个别天数略微下调之外,其余天数每天都在上涨。

12月6日,中钢协骆铁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期进口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超出了行业预期,使得行业运行风险进一步加大,不利于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从中钢协掌握情况来看,近期进口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偏离供需基本面,存在贸易商招标异常助推指数上涨、期货市场临近交割月多头逼仓等人为制造市场紧张行为,呼吁相关监管部门尽快介入。”

铁矿石期货交易平台——大商所则在当日发布公告称:“落实‘零容忍’要求,近期交易所已针对铁矿石等品种启动‘五位一体’监管协作机制,以发挥监管合力,严格排查市场交易行为,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交易行为。”

此前几日,大商所已经就铁矿石市场的连续性上涨祭出行动:12月3日,大商所发布公告,自2020年12月7日交易时起,非期货公司会员或者客户在铁矿石期货I2105合约上单日开仓量不得超过10,000手。交易所可根据市场情况对交易限额进行调整。

同一日,大商所组织召开铁矿石期货品牌动态升贴水论证会,并在会上表示,将尽快推动铁矿石期货品牌动态升贴水制度落地实施。

次日,大商所发出《市场风险提示函》,提示近期铁矿石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市场应理性合规参与期货交易。

12月7日,大商所向经济观察报表示:“国内期货市场建立了包括中国证监会、各地证监局、期货交易所、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和中国期货业协会在内的‘五位一体’监管体系,创新性地组建了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对期货保证金及相关业务加强监控和管理。”

不过,此后3个交易日的连续性上涨,似乎并未对“五位一体”的监管措施“买账”。与此同时,铁矿石现货亦呈现连续性上涨。

涨价因何而起?期货、现货,是谁在拉涨?

来自上海地区的期货分析师向经济观察报表示,"逼仓"是指交易者通过控制期货交易头寸数额或垄断现货可交割商品的供给,达到操纵期货市场价格目的地的行为,其评判标准是“期货市场价格严重地背离现货市场的真实供求价格”。判断逼仓的前提是,拥有资金和现货垄断优势,从持仓量、实际交割以及期限价格来看,目前恐不存在“逼仓”情况。

来自天风期货的分析人士亦向经济观察报分析认为,铁矿石的涨价应系中国及海外经济复苏共同带来的供需格局主导,基于铁矿石巨大的贸易体量,很难有机构能实现对它的价格控制。

尽管对于铁矿石飙涨的助推因素存有争议,但其价格之高,已然成为行业不能承重之“痛”:来自国家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0年前11个月,中国共进口铁矿石10.73亿吨,同比增加11%,累计进口额为1072.02亿美元,同比增加 149.15亿美元,增幅16.16%。据此测算,1-11月份中国铁矿石进口均价为99.88美元/吨。

10亿吨进口矿,不断推高的价格,意味着巨额的外汇支出,而这些将直接成为中国钢厂的成本,并最终成为各产业链条的生产成本。

业内分析人士向经济观察报表示,即便眼下涨价的局面是供需占主导,但监管层面也不能任由市场疯涨。从中国实体经济的角度,超高的价格给工业制造带来了更高的成本。与此同时,尽管供需和资金面偏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该金属商品的涨价逻辑,但涨至眼下这个位置已属不太合理,未来更不排除下跌的风险。

从金属商品到石油化工

铁矿石不是唯一涨势迅猛的金属商品。仅从期货市场看,螺纹主连从10月26日的3613涨至12月11日的4163;沪铜主连从10月30日的50940涨至12月11日的58840;沪铝主连从14370涨至12月11日的16555;沪锌主连从10月26日的19615涨至12月11日的21820;硅锰主连目前价格从9月底的6038涨至12月11日的6476;沪主连从10月26日的14160涨至12月11日的15150。

基本金属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各方面使用量相对较多、使用范围较广的常用金属。这其中,铜因应用广泛,对经济活动变化敏感,同时具备较强的金融属性,被戏称为“铜博士”。从今年3月下旬至今,铜价涨幅达到55%。

上海钢联分析师李丹在12月10日向经济观察报分析认为,诸多因素共同助推了铜价一路走高:全球货币宽松,美联储释放天量流动性,美元走弱;南美疫情加剧,矿山轮班、关停、罢工事件频发;中国经济修复,进口铜大量增加,金属需求表现强劲;欧美解除封禁,制造业活动持续位于扩张区间;美国大选落定,新一轮财政刺激与通胀预期增强;疫苗研发出现新进展。

从二季度起,中国经济持续修复,制造业PMI连续9个月位于扩张区间。李丹认为,作为全球最大铜消费国,中国金属需求的强劲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海内外投资者的信心。1-11月,中国进口精炼铜同比增长近40%,而库存却在持续下降,在铜的终端消费领域,除电网之外,汽车、家电、光伏新能源等行业表现非常亮眼。

李丹认为,随着疫苗大规模接种,全球疫情得到控制后经济逐步修复,2021年全球经济与消费将迎来较强的增长。特殊时期的宽松货币政策逐步退出,但美联储一直呼吁财政进一步支持是必要的,预计2021年流动性环境保持宽松,通胀预期升温,海外需求修复,铜价预计将呈现偏强走势,整体重心或将上移至8500美元附近。

李丹同时认为,2021年全球经济修复,叠加刺激政策支持,铜之外,基本金属的需求都将受到较强提振,价格有望继续向好。金属需求的增长重心也将由中国转向海外,欧洲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迅猛,美国基建、房地产以及制造业的恢复,都将大大提升铜、铝、锂钴镍等金属的需求。

基金金属之外,甚至是锂、钴、镍这样的小金属品种也在过去7个月中呈现出幅度不等的上涨。

上海千钴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文涛在12月8日向经济观察报分析认为,供需和预期共同造就了金属商品的上涨。中国经济在持续回暖,疫苗下一步的投用,会使得海外经济有可能会逐渐复苏,叠加全球范围内的货币宽松,金属商品行情普遍偏好。

12月9日,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到达574,该指数自今年5月中旬进入底部区间520-530,此后开始缓慢爬坡。

易煤研究院总监张飞龙在12月10日向经济观察报记者介绍:2020年,国内因“倒查20年涉煤腐败”加之若干生产事故,国内供应同比增量较少。进口方面,年初国内外的价差较大,导致进口煤额度很快用完,进口煤额度紧张。需求层面,下游的工业用电需求非常好,进入冬季,动力煤需求也出现明显的增幅。

结合供需两方,煤炭呈现较为明显的“去库存”状态,煤炭现货近半个月上涨100元/吨,短时间内这样的价格涨幅对于煤炭而言已经非常之大。张飞龙预计,后续要看明年一月份的进口煤能通关多少,从年前看,目前紧张的局面似乎难以缓解。

作为大宗商品之王,原油在今年上半年曾因疫情多次上演极端事件。美国东部时间11月10日,布伦特原油站上50美元/桶,较今年4月底的25美元/桶,涨幅达到100%,尤其是过去一个多月中,油价涨幅更为明显。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主任工程师王利宁在回顾过去半年的油价升迁轨迹时向经济观察报分析:“需求上,今年4月是谷底,其后需求开始回升。供应方面,欧佩克达成了史无前例的减产协议,对全球整体的库存削减有很大的助力作用。这是一个价格从偏离基本面回归至合理区间的过程。”

王利宁提示中国经济复苏对原油价格回升的贡献:几天之前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我国进口原油5.04亿吨,增加9.5%。“这一份额是相当大的,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经济的复苏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整体的需求,这是毋庸置疑的。”王利宁说。

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调研室主任罗佐县12月10日则向经济观察报分析,民主党人拜登的当选,使得全球对美国有了新的期待,至少认为贸易战不可能太过激烈,这对原油市场无疑形成利好。

王利宁认为,油价目前仍处历年平均值下,比去年同期低20美元/桶,这对下游石化价格上涨的推动作用较为有限,但从环比看,三四季度国际原油的价格还是有所上涨的,由此对下游的成本还是有所冲击。

数据显示,从今年4月至今,国内PP涨幅45%,乙二醇涨幅20%,PTA则呈现微张。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则显示,11月,受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上涨2.2%,化学纤维制造业价格上涨1.9%,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上涨1.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上涨0.9%。

货币、复苏与涨价

12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CPI和PPI数据。2020年1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上涨0.5%,这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7%,涨幅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由上月下降0.1%转为上涨0.1%。在调查的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价格上涨的有24个,比上月增加12个,上涨面达六成。

对此,统计局表示:“11月份,工业生产稳定恢复,市场需求持续回暖,工业品价格继续回升。”

尽管目前PPI同比依然略低于去年1.5%,但从环比看,过去6个月,PPI始终处在上涨通道中。

12月11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张立群向经济观察报分析认为:“上游产品价格上涨,是下游产业恢复的拉动,表明的是全产业链在复苏。由于上游产业产能充足,因此供给会较快增长。据此展望,价格上涨是阶段性现象,不必担心通胀问题。”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在近日向经济观察报分析认为,11月PMI为52.1%,已连续9个月在荣枯线之上,创下三年来新高,经济持续复苏。同时,和上个月比,11月PMI还环比上升0.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复苏节奏明显加快,甚至可以说是超预期。从供需层面来看,两端都很旺盛,生产指数54.7%,新订单指数53.9%,均创下年内新高,且供需缺口持续缩小,需求回补成效显著。

管清友认为,下游需求大增带动了中上游回暖,补库存力度加大,这使得工业品价格指数出现跳升,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产成品出厂价格指数都回升了3个百分点以上,螺纹钢更是创下三年新高。同时提示,经济持续复苏之下,需警惕通胀抬头风险。

管清友预计,PPI年底转正的可能性较大。考虑到低基数效应和复苏惯性,明年上半年经济增速仍处于相对高位,虽然受猪价回落影响CPI处于相对低位,但预计PPI会显著上行,应密切关注货币政策动向,三季度货币政策释放的信号就很明确,要维持紧平衡。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李奇霖在近日的分析报告中认为,眼下生产的强劲来源于经济的需求,需求的回升有可持续性吗?他的回答是“有”,这基于三点:

其一,国内消费继续恢复是毋庸置疑的,毕竟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了,而社消增速距离疫情前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而且出口强势非常有助于居民资产负债表修复;

其二,地产竣工高峰在2022年,房企融资收紧主要影响的是拿地,对开发商储备土地和已开工项目的施工,反而可能是拉动,因此真正创造需求的投资短期不会差;

其三,出口复苏的逻辑,由于海外疫情二次爆发得到强化。欧美消费的缺口,其它新兴市场国家现在补不了,中国制造对它们来说就是刚需,疫苗研发还没完成前是这样,疫苗即使研发完毕,真正消除掉疫情也有一段时间差,所以还早。因此,后续需求进一步恢复是确定的。需求强了,生产自然不会太差,工业增加值还会维持比较高的增速。

清华五道口CIFER大宗商品项目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苏立亦向经济观察报表示,PPI的回升乃是工业生产恢复所致。

对于大宗商品,苏立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疫情的常态化或好转导致需求的回升;另一方面,考虑到多数大宗商品具备金融属性,因此需要剔除掉金融投资或者投机带来的价格影响,看其价格是否由实际需求拉动。“过去几个月,其实大宗商品的涨幅很大一部分被人民币的升值所抵消。如果剔除掉人民币升值因素,再剔除掉汇率因素,可以发现大宗商品涨得更快。”苏立说。苏立预计,业已回升的原油,在明年还有一轮上涨——尽管如此,国内通胀的风险可能性也不大,可以看到,最近几个月核心CPI一直表现平稳,因此未来一段时间会保持温和的通胀。“疯狂的石头”似乎还没有结束。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向经济观察报分析认为,铁矿石的高价现状恐怕还要持续一阵子。“这与供需紧张有关系,同时还有市场预期,以及美元贬值因素。”

王文涛则向经济观察报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大宗商品整体还将偏向上行。除了需求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全球范围内货币太多,并且人民币未来继续升值存在较大可能性。

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在10月9日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展望会上表示,尽管过去一个多月原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显著拉涨,但这没有结束。随着疫情得到遏制,全球经济复苏,明年大宗商品的价格还会上涨,或许上涨不会太多,但由此带来的一个负面影响是,可能会使得中国的贸易条件在现在基础上有所恶化。

(责任编辑:娄在霞 HN151)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